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8版
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讲好新时代“云南故事”
坚强有力。要牢固树立起“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示范区建设的全过程,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样板建设工作。
  第二,坚持把保护和弘扬云南各民族优秀文化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合。要不断拓展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挖掘保护好各民族的独特“印记”,促进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构筑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
  第三,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关系到人民福祉。云南边疆各民族担负着守土固防的重大责任,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结合各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四,要培养“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3]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他们与本民族有广泛联系、了解本民族历史和现状、熟悉本民族文字和风俗习惯等优势,具有其他干部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党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骨干力量。
  (二)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典范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重大民生的社会问题。[4]云南自然条件优越,生态地位重要。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深刻认识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典范是云南义不容辞的政治担当。
  首先,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大旗,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从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典范”,既是重要的政治要求也是云南所承担战略任务的升级变化。这是需要云南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事业,要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典范”转化成为云南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
  其次,按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自然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工作。加大省内各民族各地区生态文化普及和生态理念传播,积极探索“两山”转化通道,“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6]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7]加强对环境污染追根朔源,开展源头治理,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于自然环境改善与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工作;另一方面,“人靠自然界生活”,[8]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同时亦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保护。要立足云南实际,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好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好云南资源经济的比较优势,聚焦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能源、文旅康养等自然资源,形成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三)加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拓展云南对外开放水平
  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自然环境与相互关系来看,云南周边对我国发展和安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国大格局、全球大视野对云南提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要求,这是为云南确立的新坐标、新定位、新使命。
  第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持续做大做强口岸经济。发展口岸经济有富民兴边和经略周边的积极作用。口岸经济有一项功能是开展边民互市贸易,这是国家让利于民、兴边富民、睦邻固边的重要举措。云南独特的地缘优势决定了云南发展口岸经济,优势明显,前景广阔。同时,云南与海上丝绸之路率先到达的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村寨相依,有着地缘、人缘、亲缘、史缘、文缘等密切关系。
  第二,深化开放水平,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大通道。云南相继启动实施产业强省、绿美云南、营商环境、国企改革、农业现代化、数字经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势必会为云南省的发展提档增速。交通物流是云南发展“三大经济”的重要支撑。中老铁路的开通推动了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地区贸易合作繁荣新局面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三,加强民间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构建命运共同体。深化与周边国家地区在文化、教育、旅游、医疗等领域的合作,在交流合作中提升云南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增强政治引领,下好人才队伍建设先手棋,为讲好新时代“云南故事”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9] “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也被写入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