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本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蕴意和路径探析
延续性,对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有重要的价值蕴意。
1、不忘来时路,循高校发展历程育爱国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时代进步的浪潮中,高校立足国情,勇挑重担,国家发展需要什么,高校就研究什么,国家建设需要什么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国家也非常重视高校的建设发展,从“211工程”“985工程”到“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先后制定了一些列重大战略决策支持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高校的发展历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的一个缩影,尤其是新时代近十年来高校的快速发展,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让更多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提高了全民的整体素质,更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生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因此,以高校发展历程校本教育为契合点,发挥高校文化传承的作用,能够让大学生以史为鉴,更好的感受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培育爱国之情。
2、走好脚下路,引鲜活校本故事立强国志
奋斗故事传递实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教导青年学生“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12]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党的创新理论在校园落地生根都离不开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实践的重要载体。
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不乏胸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国之所系、吾之所向”的新时代青年榜样,他们把浓浓的爱国之情转化为奋斗建功的实际行动,主动把个人的成长融入党和国家的发展。这些故事不仅体现出实干精神,反映着不同高校特有的奋斗内涵,而且与高校大学生的学科专业、学习生活、生涯发展紧密相关,与新时代大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以鲜活的校本故事为切入口,有利于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让高校的人才培养接地气,引导新时代青年知行合一,小我融入大我,增强“四个意识”,砥砺强国之志。
3、坚定未来路,应时代发展机遇明报国行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高校是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依托,同样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挑战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
新形势下,高校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所在学科国家发展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教育培养中遇到的新困难、社会服务中发现的新情况,自立自信、守正创新,以系统观念的思维、胸怀天下的气魄找寻解困之钥、育人之道。因此,从高校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入手,可以帮助大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我国当前的新阶段、新机遇、新问题,从而明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应该重点努力的发展方向和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以更充分的准备、更系统的规划,实践报国之行。
新时代以校本文化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要遵循教书育人的客观规律,找准发力点、找好结合点、找到切入点。
1、因事而化,以校本文化家国情怀故事提升思政教育感染力
校本故事让宏大叙事变得真实可感。高校可以挖掘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面对生活、学习、科研、实践等不同困难时,学校师生、广大校友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故事,比如在战争年代的高校如何坚持办学,在新冠疫情疫情防控中高校如何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在脱贫攻坚战中高校师生如何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乡村振兴中青年学子以哪些方式投身实践。中国药科大学的原创话剧作品《漫漫西迁路》《点亮一盏灯》分别讲述了学校西迁办学的建校奋斗史和校友徐国钧院士不顾自身病痛为国家生药显微鉴定事业鞠躬尽瘁的感人故事。
讲好校本故事,建设校本文化家国情怀故事库,将高校在祖国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事迹和人物故事进行系统梳理和分类,可以将家国情怀实践具象化,能够为大学生践行家国情怀、找准践行方式和方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小我与大我、学校与行业、行业与国家发展”休戚与共的感受,让爱国爱家的种子生根发芽,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处做起,培养奋斗精神,促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因时而进,校本文化融入大思政育人体系推进三全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更需要把握适当的时机、契机,引发情感共鸣。校本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找准与课程、科
1、不忘来时路,循高校发展历程育爱国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时代进步的浪潮中,高校立足国情,勇挑重担,国家发展需要什么,高校就研究什么,国家建设需要什么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国家也非常重视高校的建设发展,从“211工程”“985工程”到“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先后制定了一些列重大战略决策支持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高校的发展历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的一个缩影,尤其是新时代近十年来高校的快速发展,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让更多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提高了全民的整体素质,更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生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因此,以高校发展历程校本教育为契合点,发挥高校文化传承的作用,能够让大学生以史为鉴,更好的感受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培育爱国之情。
2、走好脚下路,引鲜活校本故事立强国志
奋斗故事传递实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教导青年学生“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12]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党的创新理论在校园落地生根都离不开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实践的重要载体。
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不乏胸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国之所系、吾之所向”的新时代青年榜样,他们把浓浓的爱国之情转化为奋斗建功的实际行动,主动把个人的成长融入党和国家的发展。这些故事不仅体现出实干精神,反映着不同高校特有的奋斗内涵,而且与高校大学生的学科专业、学习生活、生涯发展紧密相关,与新时代大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以鲜活的校本故事为切入口,有利于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让高校的人才培养接地气,引导新时代青年知行合一,小我融入大我,增强“四个意识”,砥砺强国之志。
3、坚定未来路,应时代发展机遇明报国行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高校是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依托,同样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挑战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
新形势下,高校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所在学科国家发展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教育培养中遇到的新困难、社会服务中发现的新情况,自立自信、守正创新,以系统观念的思维、胸怀天下的气魄找寻解困之钥、育人之道。因此,从高校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入手,可以帮助大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我国当前的新阶段、新机遇、新问题,从而明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应该重点努力的发展方向和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以更充分的准备、更系统的规划,实践报国之行。
新时代以校本文化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要遵循教书育人的客观规律,找准发力点、找好结合点、找到切入点。
1、因事而化,以校本文化家国情怀故事提升思政教育感染力
校本故事让宏大叙事变得真实可感。高校可以挖掘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面对生活、学习、科研、实践等不同困难时,学校师生、广大校友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故事,比如在战争年代的高校如何坚持办学,在新冠疫情疫情防控中高校如何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在脱贫攻坚战中高校师生如何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乡村振兴中青年学子以哪些方式投身实践。中国药科大学的原创话剧作品《漫漫西迁路》《点亮一盏灯》分别讲述了学校西迁办学的建校奋斗史和校友徐国钧院士不顾自身病痛为国家生药显微鉴定事业鞠躬尽瘁的感人故事。
讲好校本故事,建设校本文化家国情怀故事库,将高校在祖国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事迹和人物故事进行系统梳理和分类,可以将家国情怀实践具象化,能够为大学生践行家国情怀、找准践行方式和方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小我与大我、学校与行业、行业与国家发展”休戚与共的感受,让爱国爱家的种子生根发芽,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处做起,培养奋斗精神,促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因时而进,校本文化融入大思政育人体系推进三全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更需要把握适当的时机、契机,引发情感共鸣。校本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找准与课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