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3版
创新港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局部)

有组织的科研管理中开展实战化、订单式人才培养。目前,累计引入667位企业导师、培养790名研究生。
  案例7: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平台有两支导师队伍,一是校内教师队伍,包括3名院士、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3名国家级人才;二是兼职导师队伍,包括华电等12家龙头企业的25名专家。平台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00余项,搭建了53个实践实训子平台,出版了我国首部储能人才培养指导书。
  (三)突出赋权改革推进成果转化
  以往科研人员拥有成熟度高、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自身也有开办企业的积极性,但由于资金短缺暂时没有能力买断成果,在成果走向市场之前也无法进行定价,导致转化难、转化慢。为此,创新港试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所有权方面,探索“先确权、后转化”,成果完成人与学校签署所有权分割协议,按照8:2比例分别享有转化项目的现金或者股权收益。使用权方面,赋予成果完成人不超过两年的免费使用权。期满后,根据转化成效可以买断成果,也可以延长期限或终止使用。身份限制方面,出台《校管干部兼职管理办法》,明确“校管干部的科技成果转化,可以获得现金奖励或股权激励”,为校管干部打破了身份限制、消除了后顾之忧。试点以来,已完成成果所有权赋权项目29项、合同金额近2.5亿元;完成长期使用权赋权项目130项,大部分企业获得社会资本注资,激发教师团队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150余家。
  案例8:王宏兴教授团队“金刚石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5G复合器件”成果包含16件专利,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试点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后,王宏兴团队与学校签订协议,约定获得转化项目80%的股权收益。该成果最终由学校作价6030万元,王宏兴团队享有股权价值4824万元。
  案例9:《兼职办法》出台后,西安交大化学学院副院长张彦峰,积极转化团队自主研发的纳米智能吸能材料项目,42天注册公司、张彦峰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