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5版
创新港的探索与实践
铜川市共建物联网绿色发展研究院,已孵化6家企业、产值过亿;与榆林市共建能源研究院,建设零碳分布式智能智慧中心,支撑府谷建成首条千吨级的高品质原煤生产线。
  经验启示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一港模式”,正是对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实践探索,对于推动“双中心”建设、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坚持开放创新,依托多方互动,促进叠加赋能
  “一港模式”核心是开放,空间形态上,是没有围墙的开放校园;发展理念上,是开门搞创新,高校、政府、企业各扬其长、联合攻关、共建共享;具体成效上,是“资源进港、成果出港”双向互动。要坚持开放思维,通过开放创新,最大限度发挥校地企各方优势,促进学校有组织创新和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叠加赋能,把学校、科研机构、企业有形有限的空间拓展为无界无穷的创新空间,更大汇聚各类创新资源,有效激发高校创新活力、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增强地方发展动力。
  (二)坚持系统观念,依托优化生态,加速“四链”融合
  “一港模式”关键在于系统推动、生态协同,实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发展。要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系统化、链条化、生态化趋势,大力营造世界级创新生态,进一步聚集“政产学研用金”六种资源要素,大力促进技术、资本、市场、人才有机衔接,不断优化政策、金融、服务、配套、知识产权法务等专业服务和生活配套服务,推动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合理配置,形成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现代化创新体系。
  (三)坚持结果导向,依托创新主体,加快成果转化
  “一港模式”最突出的成效是转化了一批成果、孵化了一批企业、招引了一批项目、引进了一批人才。要深挖科教资源“富矿”,更大力度、更深层次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切实打通从实验室的“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把教书育人的象牙塔变成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把科教人才的软实力变成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引导创新资源围绕企业集聚、创新活动围绕企业开展,把国家所需、未来所向、产业所用贯通起来,切实提高创新的战略性、引领性、针对性、适用性。
  (四)坚持协同发展,依托科技创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一港模式”不仅提升了西安交大综合实力、增强了西咸发展能力,而且加速了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三秦联动”发展,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带动效应十分明显。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强粘合剂”,持续建好用好创新港,抢抓西安-咸阳一体化上升为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相同的国家次区域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全面加快西安“双中心”建设,通过在港科研、飞地孵化、园区承载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出港”和精准落地承接,奋力打造面向全球、服务全国、引领西部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示范地、战略人才聚集地和离岸研发优选地,为“陕西做示范,西安要先行”作出积极贡献。
  选题人:叶牛平
  负责人:杨仁华 刘新社
  成员:申博、朱博涛(西咸新区),胡伟(沣西新城),姜宝强(西安市政府办公厅),崔博(西安市政府研究室),彭勇刚(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