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3版
故乡的年
    走亲戚

孩子去祠堂祭拜祖先了。
  祠堂分两个,有老祠堂和小祠堂。先去小祠堂,这是血缘比较近一些的,都是未出五服的各门。祠堂有官地,谁种了官地,谁就自然要负责过年祭祀用的各种物品,包括打扫厅堂、安放贡桌、摆上祖宗牌位、摆献祭品、张贴年画对联、挂上灯笼、点亮蜡烛、准备香表爆竹等等,还得生起木炭火盆,一应俱全。人到齐了,先放爆竹,然后由宗族长辈领着向祖先行叩拜礼。礼毕,管祠堂的便会拿出准备好的干果分发给孩子们,有核桃、花生、板栗、红枣等,每个人都装上一些,就高高兴兴地随着大人去老祠堂了。老祠堂是大宗族的祠堂,场面大一些,人就更多了。大人们见面互相问候聊天,小孩子们争着分爆竹吃食,然后就由宗族长辈领着大家行同样的叩拜礼。
  祠堂祭拜完后,各自回家吃早饭。各家的早饭大体相同,都是臊子馄饨。吃完早饭后,就开始拜年了。
  拜年的规矩是晚辈拜长辈,而且必须喊答应了再拜。比如喊“爷爷”,爷爷得答应“嗷”,“给你拜年了”,“好”,这才下跪礼拜。先从自家开始,父亲领着我们先给爷爷奶奶拜年,然后由哥哥领着我们再给父亲母亲拜年。拜年完后,奶奶、妈妈会给我们发压岁钱,每人一角。一角钱,这在当时就不少了,能派好多用场呢。自家里拜完后,就由哥哥领着到堂屋去给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叔叔、婶婶拜年。然后再与堂兄弟们一起,到本条巷子里挨家挨户地去拜。外巷子就不是挨家挨户了,而是有选择的去一些家里拜年,比如老师、朋友、一些沾亲带故的人家。当然每到一家,小孩子都能得到许多吃食,小口袋都装得满满的。回到家里后,各人把自己的东西掏出来放到一起,慢慢享用。整个上午,巷子里人来人往,你到我家,我到你家,忙个不停。一直拜到正午,差不多拜完了,回家吃午饭。过年的午饭,比较丰盛,有肉有酒有菜有白面馍馍。午饭后,没有任何事情要做,就随便去玩了。奶奶、妈妈下午都没有多少事,也能约人一起玩玩纸牌。我们兄弟几个可以在自家玩,也可以出去找同伴玩。玩的游戏可多了,下棋、打扑克、滚档坡、走子儿、甩铜钱等,有时还下个小赌注,赢上几个花生板栗什么的,高兴极了。到了下午,青壮年们会敲起锣鼓,这是每年都要干的事情。这个巷子里一敲,那个巷子里也会敲起来,咚咚呛呛,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初一上午,还有最幸福的一些人,那就是先一年刚结婚的新媳妇,她们不用干家务,不用做饭,不用在家待客,几个新媳妇结伙在一起,穿着结婚时的红装,被各家挨着叫去吃“新节饭”。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一边玩耍,热闹不已。最后,她们会选定在一家玩纸牌,一直玩到下午。
  晚饭后,要做的事情仍然是祭拜天地,燃放爆竹,游戏玩耍。
  这一天,所有的人都在玩,只是辛苦了奶奶和妈妈。她们在家里要招呼来客,还要做饭洗刷,然而大家都是高高兴兴的在过年。
  走亲戚
  从初二开始,就要走亲戚拜年了。
  俗话说亲戚越走越亲,不走断根。农村人一年忙到头,过年了,闲下来了,有时间看望亲戚,也有时间招待来客。所以过年时,是亲戚之间互相走动来往的最好时机。拜年所带的礼物也简单,就是一篮子馍。馍分几种,给老年人、长辈,要带“献爷馍”,这是比较郑重的,馍比较大,一个馍大约有一斤,而且要带两个;给同辈要带“油剂子馍”,一个大约有三两;此外还得要小花馍垫底。体面一点的,再买上一斤点心,放在上面,那就更好了。主家除了招待客人饭食之外,还得给客人“回馍”,一般给老人回两个“加肉馍”,给女孩子放“馄饨圈”,给男孩子放“骨睠”。
  走亲戚的时间也有规定。初二一般是去舅舅家,也就是妈妈要回娘家。父亲也要跟着去,孩子们更是乐于去了。因为去舅舅家不光有好吃的,还能得到舅奶、舅妈的一角压岁钱。不过初二这一天有个例外情况,那就是“立新主”。新主的意思是先一年家里有去世的人,要在初二这一天上祖宗牌位。谁家若有新主,是要优先安排的。主家这一天要设席待客,所有亲戚都得来,这可是很隆重的事,耽搁不得。遇上这样的事,去舅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