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4版
故乡的年
    元宵节“摆故事”(摄影丨姚小安)

就自然得推后了。
  初三一般去老舅舅家,也就是奶奶的娘家。由奶奶领着我们去,而妈妈则在家招待来客。老舅舅家离我们家有四五里路,奶奶的小脚走不了,还得伯父套起牛车拉着我们去,这一去就是一天。
  初四应该去姑姑家或者姨妈家。姨妈家离我们家有二十里路,而且要过一道沟。小时候都是跟妈妈一起走路,后来有自行车了,才省了好多事。中途还路过姑姑家,也就顺便给姑姑把年拜了。
  初五俗曰“破五”。一般不出门走亲戚,在自家过节。早晨和晚上都要祭拜天地,放鞭炮。年轻人或敲锣鼓,或打篮球,也很热闹。
  初六以后,也有走亲戚的,还可以继续拜年。其他人有空闲了,各村就开始有热闹可看了。各村大多都有传统节目,像伏蒙村的踩高跷、临河村的大戏、王家洼的跑竹马、白家庄的舞狮子、赵庄的放烟花等等,一直闹到元宵节。
  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灯节”。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晚上,小孩子都要打着灯笼在巷子里走来走去,口里还念念有词。灯节是有说法的,十四是“印灯”,也就是点灯。十五是“烘灯”,就是灯要点的旺旺的。十六是“送灯”,就是灯笼打出去就不提回来了,在外面烧掉。小孩子每年打的灯笼一般都由舅舅送来,也有自家买的。
  元宵节在家乡一带是很热闹的。年过完了,该走的亲戚也走的差不多了,地里的农活还没有开始,正是闹社火的好时机。我们这个东同蹄村更是有着文化传统的村子,村里定在十四、十五、十六必要热闹三天。这三天下午是“摆故事”,晚上是唱大戏。唱大戏是每年都要唱的,而且每天晚上必有一场全本戏,如果本年不摆故事的话,白天也要唱。为了这三天的大戏,早在先一年的冬天就一直在排练,还确实排练出了一批优秀演员。在农村唱大戏,也像赶集会一样热闹,卖饭的、卖糖果的、卖杂货的,摆了一大溜。有的人为了看戏,都不回家了,就在戏台子底下吃一碗饭就行了。只要有人吃饭,卖饭的就送到你跟前来了。怪不得人们都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卖饭的是孝子”。小孩子倒是很愿意在这儿吃点东西的,凉粉饸饹5分钱一碗,炒凉粉5分钱一碟,藕粉5分钱一碗,过年所得的几角压岁钱可派上用场了。
  说到“摆故事”,那可是东同蹄村一大传统文化。“摆故事”是以历史故事为题材,选择一个故事中两三个代表人物,由小孩着装扮演,再把小孩巧妙的安置在故事樘上。一台故事樘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需要编写一副对联,称“分牌”。几个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中心题目,编写一副对联,称“总牌”。总牌与分牌的故事及对联称“故事文”。村里规定的活动时间是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参加的人很多,可以算是男女老少齐动员。来看热闹的人也很多,简直是人山人海。这样大规模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一次是很费事的,所以也不是每年都必须搞。全村分四个社,每个社都有能力独立活动,但还必须是四个社统一行动。一般在初九这一天,各社头人要在一起商议,如果确定不搞,那就各社自由活动。如果决定要搞,那就要分头准备了。兵分三路,有序进行。一是练锣鼓,这主要是中青年人的事;二是搬故事文,这是村里文化人的事;三是准备道具行头,这是村里艺术人的事。到了十四这一天,中午饭后,各社准备齐备,按照一二三四社的顺序,沿着规定的路线,缓缓行进。前面是锣鼓队,接着是彩旗,后面跟着是故事镗。看热闹的是看锣鼓彩旗,看文化的可是在看故事文及对联,有的还边看边抄边评论。故事镗的多少是要逐天递增的,十五要比十四多一些,十六要比十五更多一些。到十六这天,是高潮,最热闹,各社都会拿出最好的节目,呈现给群众观看。
  元宵节后,年也就算过完了。到二月初二,曰“龙抬头”,算是过年最后一个节日了。这一天,妈妈会蒸很多面虫,让小孩子拿着到处放,意思是用这些虫馍去镇住害虫,期望来年可以有个好收成。
  作者简介
  姚元生 陕西省地矿局退休干部,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