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7版
论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以闽西为例 田 荣 李 健 涂小红
◎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其时代性转化研究”(项目编号:20CKS043)
  红色文化蕴含着红色基因、传承着红色血脉,是百年来共产党人的精神纽带。迈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着重强调要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开展针对广大青年的革命观、历史观、道德观教育。闽西地区的红色文化是我党我军红色基因的摇篮和源头,是闽西斗争时期共产党人精神、意志、作风、品质的凝练与升华。闽西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昭示着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对于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育时代新人而言,具有“铸魂育人”的独特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在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进程中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闽西红色文化诞生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早期,是特定历史时期共产党人精神、意志、作风、品质的凝练与升华。闽西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所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针对新时代青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具有“铸魂育人”的独特价值。
  闽西红色文化的形成条件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标准着中华民族开启了“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结合道路”。立足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与自然环境,年轻的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闽西具体情况相结合,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持续地开展斗争与探索,构成了闽西红色文化形成的理论条件、实践条件、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
  1、马克思主义传播是闽西红色文化形成的理论条件
  中共建党后,闽西一直是共产党人较为活跃的地区,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较早、影响力较大的地区。早在大革命前后,以邓子恢、张鼎丞为代表的大批进步青年便在闽西这片热土上通过结社、办刊、建立党支部、发动工农群众等方式来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在这片土地上很早地生根发芽并且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艰难时刻,闽西地区的党组织虽遭受破坏但仍具有较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闽西地区的工农群众也始终对于马克思主义报以坚定的信仰和追求。特别在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开展民主革命斗争后,闽西群众更是深受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鼓舞,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与传播都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闽西大地的长期传播,为我党在闽西建立革命根据地、凝铸党和军队红色基因,提供了理论的土壤。
  2、共产党人探索是闽西红色文化形成的实践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红色基因形成的实践基石”。自大革命始,无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闽西大地抛头颅洒热血,用艰苦卓绝的探索开辟了闽西这片红色的天地,用生命和献血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毛泽东从1929年开始先后六次来到闽西,领导军民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央苏区,制定了建党建军的纲领,确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指明了方向;周恩来曾于1927到1932年三次来到闽西,指导闽西的革命斗争,为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和中央苏区的巩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刘少奇从1932年至1934年,多次来到闽西指导闽西工人运动,并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