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2版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宏大理论特质及其时代价值
    读者正在翻阅《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光辉的历程》等党史有关的书籍

创造性提出,“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大历史观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科学判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5]并从历史发展规律上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同时,习近平大历史观强调,把握和遵循历史规律,决不能忽视其过程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6]
  这些论述,既遵循了辩证唯物法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又为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破局”和“立局”提供了方法指引,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宏阔胸怀。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历史动力论之宏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支配着其发展进程。习近平大历史观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7]习近平大历史观既立足中国,又关注世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和人类发展的动力问题。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决定因素。习近平大历史观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8]社会生产力各要素中,科学技术尤为重要。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和引起产业革命变化的速度加快。能否把握科技发展和产业革命的时代机遇,把握变革创新这一人类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既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全局,也关系全球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共同利益。习近平大历史观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9]“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10]等重要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生产力的论述及思想。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并非简单的决定和被决定的逻辑,而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复杂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把握和理解生产力标准,决不能忽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习近平大历史观高度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一方面,着眼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摈弃“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11]提出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互鉴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必由之路,倡导共同构筑人类精神文化家园。另一方面,习近平大历史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必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作用的过程,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共同进步的统一。在社会意识及上层建筑的各要素中,习近平大历史观尤其强调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提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2]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