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不足与未来路向
二是推进跨省通信一体化发展。针对群众反应两地通信成本比较高的问题,川渝两地联合三大运营商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调整相关计费方式、结算方式,共同推进跨省通信一体化发展。
三是推进毗邻地区警情处置一体化发展。川渝两地所有的毗邻区县公安机关,均签订了110报警可达性合作机制协议,以及建立起突出治安问题联合整治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指出要高标准、高质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排名在第一位,是最鲜明特征,也是需要克服的关键挑战。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人们渴望建立幸福美满的社会主义伦理关系,在高雅的人文社会环境中生产生活。当前,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整体迈入现代化的人口数量比世界上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数还多。2019年,成渝地区常住人口9600万,总面积为18.5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519人,人口密度较大,这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导向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指导下,打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和高尚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幸福美满的社会主义伦理关系,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兼顾好效率与公平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既需要做大“蛋糕”,也需要分好“蛋糕”,即兼顾好效率与公平。虽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得到了迅速提高,但由于经济发展中诸多关联要素的力量不均、层次不齐、速度快慢不一、节奏不统一,使各要素间的发展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135.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225.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4,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仍存在巨大差距,城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普遍高于农村居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注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原则,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建立健全城乡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和利益分享机制,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城乡区域合作体系,加强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体系等的全方位对接,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更加注重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有富足的物质基础,也要有充足的精神财富,这就要求注重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就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要注重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重视科教文明事业的发展。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创新、人才、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扶持力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关键领域的创新人才和文化领域的高端人才缺乏协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等教育体系也有待进一步优化。马克思指出,高等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亟需协同构建高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培养满足大众需要的社会人才、满足高端需求的精英人才以及具备文化知识储备和深层次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级人才。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发展是新时代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不仅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生活的期盼,也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生态价值,也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社会价值和源源不断的经济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要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长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进行经济社会活动,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绿色发展,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形成绿色发
三是推进毗邻地区警情处置一体化发展。川渝两地所有的毗邻区县公安机关,均签订了110报警可达性合作机制协议,以及建立起突出治安问题联合整治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指出要高标准、高质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排名在第一位,是最鲜明特征,也是需要克服的关键挑战。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人们渴望建立幸福美满的社会主义伦理关系,在高雅的人文社会环境中生产生活。当前,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整体迈入现代化的人口数量比世界上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数还多。2019年,成渝地区常住人口9600万,总面积为18.5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519人,人口密度较大,这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导向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指导下,打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和高尚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幸福美满的社会主义伦理关系,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兼顾好效率与公平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既需要做大“蛋糕”,也需要分好“蛋糕”,即兼顾好效率与公平。虽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得到了迅速提高,但由于经济发展中诸多关联要素的力量不均、层次不齐、速度快慢不一、节奏不统一,使各要素间的发展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135.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225.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4,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仍存在巨大差距,城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普遍高于农村居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注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原则,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建立健全城乡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和利益分享机制,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城乡区域合作体系,加强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体系等的全方位对接,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更加注重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有富足的物质基础,也要有充足的精神财富,这就要求注重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就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要注重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重视科教文明事业的发展。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创新、人才、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扶持力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关键领域的创新人才和文化领域的高端人才缺乏协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等教育体系也有待进一步优化。马克思指出,高等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亟需协同构建高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培养满足大众需要的社会人才、满足高端需求的精英人才以及具备文化知识储备和深层次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级人才。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发展是新时代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不仅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生活的期盼,也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生态价值,也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社会价值和源源不断的经济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要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长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进行经济社会活动,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绿色发展,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形成绿色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