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9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不足与未来路向
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创新效率。
  (二)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是同向同行的。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是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成都市和重庆市为中心的极点发展模式,对周边城区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成都和重庆两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周边地区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产业分工和共同市场,联手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作用。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对实现人口、资源和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提供优质的“土壤”;同样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也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内在的“力量”,他们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是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政策的叠加优势。城镇化能够促进人口等资源要素集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是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提供就业机会,提高消费水平,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充分发挥“1+1>2”的政策叠加优势,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融合发展,增强两地的综合承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开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两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是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的重要途径。
  一是联手共建世界级机场群。两地要以重庆、成都国际航空的枢纽功能建设为引领,推动两地机场集团交叉持股,加快构建高校协同的航空发展体系,提升空域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提高与全球主要城市之间的通达性,推动民航建设智慧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为打造西部对外开放空中大通道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联手共建对外开放大通道。两地要立足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顺应“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发展规律。一方面,加快建设更加紧密的省级合作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和宣传推介。在扩张国际市场和整合国内资源方面协同发力,联合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推进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品牌出海工程,对中欧班列(成渝)双城线路和运输能力进行统筹优化,加强协调联动,着力推动中欧班列(成渝)信息资源等共建共享与高质量发展。
  三是共建“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共建国际交往中心,是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手段。两地可以以支持举办重要国际会议和各种国际赛事为依托,联合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共同举办中国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国际大型会展,共同支持川剧、彩灯等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国际,深化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高质量推动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页。
  [2]孙建欣、李成勋:《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探论——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面剖析》,载《理论导刊》,2021(08):80-85页。
  [3]孙建欣、唐魏、王伟:《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视域下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探析》,载《桂海论从》,2022,38(04):61-6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30页。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页。
  [6]《习近平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70-471页。
  [7]马立平、张沛祺:《以协同创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载《光明日报》,2021-8-24(11)。
  [8]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载《决策》,2011(01):1页。
  作者简介
  孙建欣 重庆开放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