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6版
网络圈群视域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焦虑与应对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召开励志成才感恩演讲汇报会,树立先进模范典型。

单的社会关系。相对于积极展示自我个性与特长而言,更在意自己的网络圈群内的社会关系。
  总之,网络圈群作为新媒体时代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高校贫困生谨慎经营圈群内部的社会人际关系已成为其心理焦虑的原因之一。
  4、思想方面:独立思考的匮乏
  网络圈群内部同化性导致个体独立思考辨别能力的匮乏,即个体的决策与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圈群整体价值评价与导向的影响。高校贫困生对人际关系很敏感,相较于同龄人自身圈群较少,过度看重所处圈群,自己正确或应该坚持的决定往往因与圈群内的“主流意见”不一致而怯于表达,出现类似于道德绑架的现象。个体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意识会渐渐地退化,甚至产生对自我的否定和怀疑。圈群内部所谓的“领导意见”会左右个体的观点,高校贫困生涉猎面较窄,更易被带“节奏”。
  此外,以网络圈群为媒介,许多要求点赞、关注等网络行为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也在消耗他们的精力。当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如果高校贫困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意识,会产生对现实的迷失、对未来的迷茫,进而将这种焦虑传导至自身的人生规划、就业等各方面。长此以往,自身心态失衡,容易出现对生活失望的片面认识和负面情绪。
  网络圈群下应对高校贫困生心理焦虑的举措
  1、学生层面:注重三种“网络内涵”的培育
  加强网络育人内涵培育是根本。网络圈群已成为现今大学生社交的重要基础,提升网络修为是解决网络圈群带来的心理焦虑的治本之策。
  第一,提升网络素养,正确看待网络圈群。网络作为高校贫困生完善专业体系、促进思想开放和拓宽知识眼界的重要途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资源有限的短板,但不能忽略过度依赖网络而产生的心理焦虑。努力提升高校贫困生的网络素养,做到扬长避短、正确使用和辩证看待,让网络真正成为其弥补自身知识与视野短板的有力工具。
  第二,减少网络社交,回归现实社会活动。网络圈群作为新媒体时代一种社交组织形式,不是也不应该是高校贫困生社交的全部。作为高校贫困生应该把贫穷当做人生奋斗的底色,而不是心理负担,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做到用勤奋创造未来,用人文滋养智慧,用成功提升信心。此外,高校贫困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做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感悟生活中的得与失、成与败、利与弊,培养自己理性平和的处事心态。
  第三,严守网络规则,做到文明绿色上网。网络已成为人类社会的“第五空间”,需要规则与制度约束与维护。[2]大学生作为未来网络空间的主人,需具备较强的知敬畏、守底线的网络规则意识。高校贫困生在面对精彩与虚拟同在的网络世界时,要抵得住诱惑,稳得住心神,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管得住行为,做到依法用网、绿色用网、文明用网,让网络规则意识成为高校贫困生自我安全的保护网。
  2、学校层面:发挥三个“网络育人”的作用
  发挥高校网络育人作用是关键。大学时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可为一生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思想与道德修养基础。[3]
  第一,发挥网络思政的引领作用。网络空间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首要环境”,也是贫困学生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高校要积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如加强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校园网络建设,做好思想与价值引领导向工作。特别是对高校贫困生,要在关爱、规则与价值的培育中,通过学生群体融入学校公共生活,提升情感维度上的安全感、精神世界上的丰富感、价值志趣上的方向感,导正其人生发展方向。[4]
  第二,发挥网络心理的基础性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贯通性与基础性作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健全“互联网+”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5]发挥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作用,如开展立志成才典型宣传,让高校贫困生学有榜样、做有模范。另一方面,建设“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培、管、用、评,提升网络心理育人的观念和能力,并制定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单项计划。
  第三,发挥网络文化的感染性作用。高校不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