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全国各个省份,包括红色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等多种类型,构成了现存的红色旅游物质性资源。除此之外,还包括红色歌曲、红色戏剧、红色影视等非物质性资源。这些资源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生成的宝贵财富,是激活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载体能够帮助游客了解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革命、建设、改革中的红色故事,理解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深化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红色历史文化记忆,起到良好的价值观引领和导向作用。
(二)红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逐渐生成的一种先进文化形态,承载着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彰显着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品质。它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许多相通之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是多方位的”。[4]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鲜血和生命、理想和信念铸就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等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精神,凝结了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为代表的改革创新精神,以及新时代的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红色精神构成了红色文化的内在底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时期敢于斗争的集中体现。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精神内核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精神基础。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有效衔接,红色旅游可以通过激活和传承红色文化,深化大众的红色历史文化记忆,从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系紧密。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不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条创新路径。
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家认同感
红色旅游是一部丰富生动的实践教材,通过红色旅游,可以营造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对大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与传统的授课讲学等教育方式不同,它是以旅游为重要途径,以红色旅游资源为有效载体,通过环境育人的功能,让主动参与到其中的游客全身心地感受祖国的发展壮大,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游客可以通过参观红色旅游基地加深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了解,对社会主义建设史的了解,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爱国意识,增强信仰的力量,同时也能够提高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促进各民族更加团结,共同捍卫祖国统一。
(二)加强民族流动交融,增强民族认同感
从古至今,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已经凝结成不可分开的命运共同体。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这种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会更加紧密。红色旅游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这有利于形成一个多样的空间氛围,使得各民族在轻松愉快的流动氛围中互相了解,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消除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实现心灵相通。红色旅游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帮助各民族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充分认识国与家的关系,弄清各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红色旅游对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助推器。
(三)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5]红色旅游作为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红色旅游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着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进而增强着各族群众对红色文化、中华文化的认同。红色文化是在中华文化的孕育中产生发展,与中华文化联系紧密、不能分割。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团结之根,是中华民族和睦之魂。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红色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族群众人心相依,精神凝聚。
(四)加强“爱党教育”,增强政党认同感
中国的红色旅游不仅是一场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场“爱党教育”。[6]《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红色旅游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了改革开放道路”。红色旅游的发展能够提供给游客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中国革命历史遗迹的机会,帮助其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奋斗史,了解中国共产
(二)红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逐渐生成的一种先进文化形态,承载着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彰显着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品质。它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许多相通之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是多方位的”。[4]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鲜血和生命、理想和信念铸就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等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精神,凝结了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为代表的改革创新精神,以及新时代的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红色精神构成了红色文化的内在底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时期敢于斗争的集中体现。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精神内核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精神基础。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有效衔接,红色旅游可以通过激活和传承红色文化,深化大众的红色历史文化记忆,从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系紧密。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不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条创新路径。
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家认同感
红色旅游是一部丰富生动的实践教材,通过红色旅游,可以营造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对大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与传统的授课讲学等教育方式不同,它是以旅游为重要途径,以红色旅游资源为有效载体,通过环境育人的功能,让主动参与到其中的游客全身心地感受祖国的发展壮大,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游客可以通过参观红色旅游基地加深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了解,对社会主义建设史的了解,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爱国意识,增强信仰的力量,同时也能够提高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促进各民族更加团结,共同捍卫祖国统一。
(二)加强民族流动交融,增强民族认同感
从古至今,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已经凝结成不可分开的命运共同体。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这种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会更加紧密。红色旅游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这有利于形成一个多样的空间氛围,使得各民族在轻松愉快的流动氛围中互相了解,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消除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实现心灵相通。红色旅游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帮助各民族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充分认识国与家的关系,弄清各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红色旅游对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助推器。
(三)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5]红色旅游作为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红色旅游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着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进而增强着各族群众对红色文化、中华文化的认同。红色文化是在中华文化的孕育中产生发展,与中华文化联系紧密、不能分割。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团结之根,是中华民族和睦之魂。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红色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族群众人心相依,精神凝聚。
(四)加强“爱党教育”,增强政党认同感
中国的红色旅游不仅是一场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场“爱党教育”。[6]《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红色旅游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了改革开放道路”。红色旅游的发展能够提供给游客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中国革命历史遗迹的机会,帮助其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奋斗史,了解中国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