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7版
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道路,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红色旅游有利于使大众体会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在无形之中做到思想上和情感上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形成正确的政党认知,增强政党认同,进而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文化支撑: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7]红色旅游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天然养料。用好红色旅游资源要从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华文化符号两方面着力进行。
  第一,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中的红色文化内涵。红色旅游资源蕴含着深刻的红色文化内核,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有利条件。发展红色旅游应始终与红色文化内涵深度耦合,发掘红色旅游铸魂育人的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前进方向,提供实践指引。同时,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发掘要多层次、多角度、科学合理地进行,避免出现因过于经济化、市场化而忽视红色文化价值本质的问题。
  第二,要深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中华文化符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会上强调:“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8]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能充分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一种记忆符号。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注入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创作一系列富有红色文化意蕴的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中华文化意蕴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在精神上鼓舞群众,在思想上激励群众。
  (二)技术支持:利用科技赋能“红色旅游+”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赋能越来越成为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有效方式和手段。红色旅游与科技创新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红色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
  第一,利用科技赋能,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红色旅游可以借助AI、VR等科学技术,打造全新的、数字化的教育模式,以便人们近距离地了解红色旅游景点中所蕴含的红色故事,让爱国主义教育趋向于动态化发展,带给游客全新体验。例如,通过VR、AR虚拟场景能够为游客重现历史名场面,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历史。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红色旅游景区融入党史知识答题闯关、剧情重现、角色扮演等多元项目,将传统的党史学习教育转化成互动体验式的教育模式,有效满足游客在不同场景下的消费需求。
  第二,利用科技赋能,打造复合型红色旅游线路。目前有些地方的红色旅游仍然存在表现形式单调、雷同,周边相关资源整合力度不强,与其他各种形式的旅游融合发展不够紧密等问题。为此,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红色旅游与研学、乡村振兴、绿色生态等项目结合发展,打造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旅游精品线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大众化的市场需求,丰富游客的体验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多种旅游形式中体悟红色精神,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
  第三,利用科技赋能,将红色旅游与影视化作品巧妙结合。红色旅游与影视作品相结合,可以带动宣传,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例如2021年《觉醒年代》的热播带火了延乔路、北大红楼、鲁迅故里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抓住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整合该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利用影视化效应,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三)制度保障:健全红色旅游相关体制机制
  制度是可靠的保障。以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健全的体制机制。
  一要完善政策体制。当前,红色旅游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意见》《关于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红色旅游提供了政策依据。然而,现行文件大部分还停留在红色旅游发展本身,涉及如何以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规定还较少。因此,统筹推进红色旅游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做好顶层设计与政策完善至关重要。
  二要健全管理机制。目前相关红色旅游部门在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思想观念落后、管理方法简单、服务水平不到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为此,红色旅游部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强化部门管理职能,落实保护机制。要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规划,抓住重点,统筹协调,对红色文化遗产、遗迹、纪念馆等进行分级和重点保护,严格落实保护和管理职责。另一方面要建立反馈和激励机制。相关部门要不断获取红色旅游景区游客所反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整理,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