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科大数据治理模式及学科建设策略研究
效与不足,运用学科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找准制约学科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能够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一)科学分析学科数据,研判学科发展态势
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研判当前建设发展差距是进行学科建设管理策略优化的基础。达成度是发展增量的体现,达成度越大说明在建设周期内该领域发展成效越显著,对标度是发展差距的体现,对标度越来越接近1,说明与对标高校的差距越小,若超过1,说明已经完成超越。二者分别是学科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的纵向维度与横向维度,构成了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的经纬,综合分析两个评价因素,能够掌握自身发展提升水平如何,是否实现了追赶超越,从而为学科建设发展的实效构建出清楚的画像。但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科大数据分析将学科建设中的内在逻辑条理化,将模糊的问题具象化,为学科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巨大助力,同时也隐藏着一定的风险,学科大数据即使经过综合治理,也难以避免地夹杂着“数据噪音”和人为因素等,影响学科大数据的分析。因而学科建设发展的研判要以达成度、对标度的客观数据为基础,并同时兼顾发展环境变化、相关政策调整等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地考量。
(二)准确把握内在联系,优化学科政策杠杆
通过政策牵引推动学科建设提质增效,是学科建设管理工作者的理想预期,而学科建设工作面临的问题是多元的、复杂的,需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予以突破,如何找准问题、理清短板则尤为重要。建设成效的评价结果与数据指标存在相关性或者因果性关联,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能够准确定位影响评价结果的数据指标,找准制约当前发展的短板问题。数据指标产生于业务工作,指标的差异表明该领域的业务工作可能存在差异,但造成差异的缘由需要进行严谨审慎、科学规范的分析评判,分析其是由调整相关工作举措而产生,还是数据偶然性误差所导致,抑或是资金、政策等不确定因素所导致。通过学科大数据挖潜优化调整学科建设策略,是通过统计分析、归纳总结过往的经验来进行预测,建立在“历史会重演”的逻辑基础之上,[10]经过查摆指标差异,分析差异原因,找准成效评价与数据指标的关联关系,而后精准施策,对相关政策、机制、投入进行调整,达到以评促进的目的。
(三)构建动态反馈机制,完善闭环管理模式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策略实施类似于“黑箱模型”,可将学科建设的策略调整视为自变量,将学科建设的成效评价结果视为因变量,学科建设管理者根据判断调整发展战略或者任务举措,经过一定建设周期观察建设成效的变化情况,并结合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判分析,梳理策略调整这一自变量的变化对建设成效评价这一因变量的影响,构建形成二者的关联关系。这种关联关系是一种弱关联关系,对其认识和判断是基于主观判断的,是模糊的,学科建设管理者期望产生符合逻辑规律的结果,但事实上的建设成效并不一定与期望的结果一致。因而学科建设管理工作者应当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发展形势的研判能力、成效评价的分析能力、战略决策的纠错能力,建立起“决策调整-跟踪检测-反馈优化”的反馈调整机制,避免产生决策偏差。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载《高等教育研究》,2000(05):16-20页。
[2]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载《高等教育研究》,2005(07):45-50页。
[3]钟晓、马少平、张钹、俞瑞钊:《数据挖掘综述》,载《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1(01):48-55页。
[4]王光宏、蒋平:《数据挖掘综述》,载《同济大学学报》,2004(02):246-252页。
[5]张静、刘危、杨兵、单文波:《试析大数据分析在学科建设中的应用》,载《高教学刊》,2019(05):1-5页。
[6]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载《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01):146-169页。
[7]陆晓静:《商业智能在我国高校决策中的应用探析——基于循证决策的视角》,载《重庆高教研究》,2019(02):66-76页。
[8]舒忠梅、屈琼斐、郭清顺:《基于商业智能构建高校教育管理平台的实践探讨》,载《高教探索》,2014(02):36-40页。
[9]朱石磊:《商业智能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6。
[10]周炜:《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数据治理优化路径研究》,载《教育发展研究》,2021(09):78-84页。
作者简介
汪 涛 西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科发展与“双一流”建设研究
(一)科学分析学科数据,研判学科发展态势
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研判当前建设发展差距是进行学科建设管理策略优化的基础。达成度是发展增量的体现,达成度越大说明在建设周期内该领域发展成效越显著,对标度是发展差距的体现,对标度越来越接近1,说明与对标高校的差距越小,若超过1,说明已经完成超越。二者分别是学科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的纵向维度与横向维度,构成了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的经纬,综合分析两个评价因素,能够掌握自身发展提升水平如何,是否实现了追赶超越,从而为学科建设发展的实效构建出清楚的画像。但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科大数据分析将学科建设中的内在逻辑条理化,将模糊的问题具象化,为学科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巨大助力,同时也隐藏着一定的风险,学科大数据即使经过综合治理,也难以避免地夹杂着“数据噪音”和人为因素等,影响学科大数据的分析。因而学科建设发展的研判要以达成度、对标度的客观数据为基础,并同时兼顾发展环境变化、相关政策调整等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地考量。
(二)准确把握内在联系,优化学科政策杠杆
通过政策牵引推动学科建设提质增效,是学科建设管理工作者的理想预期,而学科建设工作面临的问题是多元的、复杂的,需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予以突破,如何找准问题、理清短板则尤为重要。建设成效的评价结果与数据指标存在相关性或者因果性关联,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能够准确定位影响评价结果的数据指标,找准制约当前发展的短板问题。数据指标产生于业务工作,指标的差异表明该领域的业务工作可能存在差异,但造成差异的缘由需要进行严谨审慎、科学规范的分析评判,分析其是由调整相关工作举措而产生,还是数据偶然性误差所导致,抑或是资金、政策等不确定因素所导致。通过学科大数据挖潜优化调整学科建设策略,是通过统计分析、归纳总结过往的经验来进行预测,建立在“历史会重演”的逻辑基础之上,[10]经过查摆指标差异,分析差异原因,找准成效评价与数据指标的关联关系,而后精准施策,对相关政策、机制、投入进行调整,达到以评促进的目的。
(三)构建动态反馈机制,完善闭环管理模式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策略实施类似于“黑箱模型”,可将学科建设的策略调整视为自变量,将学科建设的成效评价结果视为因变量,学科建设管理者根据判断调整发展战略或者任务举措,经过一定建设周期观察建设成效的变化情况,并结合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判分析,梳理策略调整这一自变量的变化对建设成效评价这一因变量的影响,构建形成二者的关联关系。这种关联关系是一种弱关联关系,对其认识和判断是基于主观判断的,是模糊的,学科建设管理者期望产生符合逻辑规律的结果,但事实上的建设成效并不一定与期望的结果一致。因而学科建设管理工作者应当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发展形势的研判能力、成效评价的分析能力、战略决策的纠错能力,建立起“决策调整-跟踪检测-反馈优化”的反馈调整机制,避免产生决策偏差。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载《高等教育研究》,2000(05):16-20页。
[2]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载《高等教育研究》,2005(07):45-50页。
[3]钟晓、马少平、张钹、俞瑞钊:《数据挖掘综述》,载《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1(01):48-55页。
[4]王光宏、蒋平:《数据挖掘综述》,载《同济大学学报》,2004(02):246-252页。
[5]张静、刘危、杨兵、单文波:《试析大数据分析在学科建设中的应用》,载《高教学刊》,2019(05):1-5页。
[6]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载《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01):146-169页。
[7]陆晓静:《商业智能在我国高校决策中的应用探析——基于循证决策的视角》,载《重庆高教研究》,2019(02):66-76页。
[8]舒忠梅、屈琼斐、郭清顺:《基于商业智能构建高校教育管理平台的实践探讨》,载《高教探索》,2014(02):36-40页。
[9]朱石磊:《商业智能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6。
[10]周炜:《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数据治理优化路径研究》,载《教育发展研究》,2021(09):78-84页。
作者简介
汪 涛 西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科发展与“双一流”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