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9版
《正蒙》注解史研究的力作
——评《〈正蒙〉明代三家注研究》 蔡瑞雪
  邱忠堂副教授著《〈正蒙〉明代三家注研究》2023年3月由花木兰出版社出版,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明清关学思想通论(七卷本)”(编号:19ZDA029)的阶段性成果。明代是《正蒙》注解史的繁荣期,《〈正蒙〉明代三家注研究》对《正蒙集释》《正蒙补注》《正蒙会稿》三家注本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其有三处鲜明特点,特向学界报告如下。
  扎实的文献基础
  《正蒙》是关学宗师张载的代表作,宋元明清历代多有学者注释《正蒙》。作者通过梳理大量的传世文献,清晰地呈现宋、元、明的所有《正蒙》注本,勾勒出《正蒙》注解史概貌。宋代有朱熹、熊刚大、沈贵珤、熊禾四家注。元代有郑元善、朱隐老两家注。明代注本有二十六种,其中亡佚十七种,存世吴讷《正蒙补注》、刘玑《正蒙会稿》等九种。
  详尽的文献爬梳,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如《正蒙会稿》的作者刘玑,相关史料较少,作者便从焦竑《国朝征献录》中辑录出许宗鲁为刘玑写的墓志铭,并通过对吴讷的系统考定,对《正蒙集释》《正蒙补注》的辑佚,为我们理解《正蒙》明代注提供了知人论世的文献依据。
  巧妙的谋篇布局
  现存《正蒙》九家明代注,挑选哪些注本作为研究的重点,需要研究者纵览全局。本书作者在第二章以鸟瞰式的全景方位概述了宋元明《正蒙》注本。而后选择了以朱子学解读《正蒙》的《正蒙集释》、以气学解读《正蒙》的吴讷《正蒙补注》、以关学解读《正蒙》的刘玑《正蒙会稿》,作为深入研究《正蒙》明代注的样本。《正蒙》明代三个注本的三种解读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合理地避免了对现存九家注本平均着力的流水账式解读弊端。朱子学、气学、关学三种解读模式,对当下张载《正蒙》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这意味着,我们在开始阅读某个注本之时,应该客观地肯认和理解这些注本与张载《正蒙》之间的思想关联和差异,才能恰当地以现代学术视野和规范对《正蒙》明代注加以诠释研究。作者通过分析张载《正蒙》哲学本身、《正蒙》明代注本特征、现代学术研究三者之间的界域和联系,以相对客观的立场彰显《正蒙》明代三家注的思想特点,揭示出张载关学思想在明代流衍的一斑。
  精深的哲理解读
  《正蒙》是张载的精思力践之作。张载既是关学宗师,也是宋明理学的主要创建者。现代学术界对张载哲学的某些问题的解读,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例如张载的太虚是不是气的问题。这样的学术争论在没有更进一步的学术文献支撑的情况下,可能会一直争论下去。借鉴并分析古人对张载太虚的解读,有助于现代研究者厘清争论的实质,对问题的最终解决大有裨益。该书选择的研究对象《正蒙集释》认为太虚是太极,从统、分两个层面进一步细化:统而言之,太虚是太极,在宇宙论意义上是“理之所生,气由出焉”的太虚;分而言之,在将太虚界定为太极之时,既称太虚之道又称太虚之气,即其有时称太虚是理,有时又称太虚为气。该书明确指出《正蒙集释》这种解释的缺陷:将“太虚”解读为“太极”彰显了其试图以朱熹理气观解读张载《正蒙》的倾向,只是不彻底;其对张载思想的隔膜与偏见,也导致其相关解读略显驳杂。吴讷的《正蒙补注》则认为太虚不是理,太虚是阴阳未判的元气,而理依附于太虚元气。《正蒙补注》在对《正蒙》的注解中摆脱了以往的朱子学传统,但以元气注解太虚是对张载太虚原意的疏离和误识。刘玑《正蒙会稿》认为天即太虚,避免了将张载之天和太虚贬低为气,化解摒弃了二程对张载“清虚一大”和朱熹对“太虚”的指责批评。该书作者对《正蒙》明代三家注本条分缕析,辨识《正蒙》注释思想与张载思想的区分,揭示这些注释者的程朱理学思想渊源。这些研究,对现代研究者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总之,《〈正蒙〉明代三家注研究》填补了《正蒙》明代注释史研究的空白,对《正蒙》明代注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开创,彰显了明代张载关学思想的一斑,为《正蒙》清代注等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作者简介
  蔡瑞雪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