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表3:2017-2022年云南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变化(单位:元)
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云南农产品已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出口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前六个月,农产品出口货值超68亿元,仍然保持西部地区第一,其中,鲜切花、咖啡豆出口额列全国各省区第一,水果和蔬菜出口货值列居全国第三、第四位。[12]此外,2023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引领旅游发展新时尚,云南省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最美乡愁旅游带、乡村旅游特色线路、乡村旅游集聚区、农文旅融合示范点,3个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53条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入选全国推介名单,休闲农业收入同比增长11.2%,[13]全省接待游客10.4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4万亿元。[14]
(三)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生产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最直接反映。近年来,云南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设施农业、冷链物流和数字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首先,云南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组织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明显加快,持续提升高原特色农业质效。2022年以来,全省转化应用科技成果51项,建立生产示范基地113个,培训农业科技人员3.1万人次。[15]截至2022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914万千瓦,比2019年增长7.34%;农机具总拥有量达669万台,比2019年增长12%。[16]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2022年,全省水利工程蓄水总量90.75亿立方米,(大、中、小型水库及坝塘)比上年提高6.6%。
其次,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按照“支持提质改造一批、引进企业投资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打造一批”的方式,建设75个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和31个蔬菜大县设施提质项目,蔬菜设施化率达15.2%,畜禽综合规模化率达42%。[17]
再次,不断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三年行动,加强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和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建成冷库6700余座,库容近700万立方米,蔬菜、水果、鲜切花等农产品经分选、清洗、加工、包装、冷藏处理后进入市场的比例提高了6%。[18]
最后,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每年建设20个数字农业创新应用示范基地,会同华为探索建设人工智能试验示范区,高端鲜切花、小浆果和烟草基本实现智慧化管理。[19]
(四)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步提升
1、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2017-2023年,云南农民人均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下简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862元增长到16361元,增长了6499元、年均增速8.80%,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出0.49个百分点。同期,云南与全国的农民人均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3年云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相差5330元,比2017年的差距缩小了1759.74元(详见表4)。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18元,同比增长8.5%,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20]
从农民收入结构看,2022年云南省农民人均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为4928元、230元和2610元,7379元。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的状况仍未改变,但是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也增长较快。2017-2022年,云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增加2133.10元、1966.46元、53.46元、1131.81元,分别年均增长12.01%、6.39%、5.43%、12.04%,对农民人均收入增收贡献率分别为40.36%、37.21%、1.01%和21.42%,分别拉动收入增长21.73、20.04、0.54、11.48个百分点(详见表3)。
云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保持稳定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的农业优势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乡村建设,同时,当前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脱贫地区仍然维持着多渠道提高到户到人的各种政策性转移支付水平。其中,高原特色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农民增收强有力的支撑。2022年,云南农民人均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之和占比为81.25%,其中,经营净收入占比高达48.7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09个百分点,对收入增长贡献达53%。2017-2022年,云南农民收入的经营净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比重一直在80%以上,2022年,云南农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为596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59.8元。因此,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促进云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和关键环节。
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云南农产品已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出口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前六个月,农产品出口货值超68亿元,仍然保持西部地区第一,其中,鲜切花、咖啡豆出口额列全国各省区第一,水果和蔬菜出口货值列居全国第三、第四位。[12]此外,2023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引领旅游发展新时尚,云南省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最美乡愁旅游带、乡村旅游特色线路、乡村旅游集聚区、农文旅融合示范点,3个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53条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入选全国推介名单,休闲农业收入同比增长11.2%,[13]全省接待游客10.4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4万亿元。[14]
(三)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生产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最直接反映。近年来,云南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设施农业、冷链物流和数字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首先,云南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组织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明显加快,持续提升高原特色农业质效。2022年以来,全省转化应用科技成果51项,建立生产示范基地113个,培训农业科技人员3.1万人次。[15]截至2022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914万千瓦,比2019年增长7.34%;农机具总拥有量达669万台,比2019年增长12%。[16]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2022年,全省水利工程蓄水总量90.75亿立方米,(大、中、小型水库及坝塘)比上年提高6.6%。
其次,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按照“支持提质改造一批、引进企业投资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打造一批”的方式,建设75个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和31个蔬菜大县设施提质项目,蔬菜设施化率达15.2%,畜禽综合规模化率达42%。[17]
再次,不断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三年行动,加强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和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建成冷库6700余座,库容近700万立方米,蔬菜、水果、鲜切花等农产品经分选、清洗、加工、包装、冷藏处理后进入市场的比例提高了6%。[18]
最后,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每年建设20个数字农业创新应用示范基地,会同华为探索建设人工智能试验示范区,高端鲜切花、小浆果和烟草基本实现智慧化管理。[19]
(四)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步提升
1、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2017-2023年,云南农民人均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下简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862元增长到16361元,增长了6499元、年均增速8.80%,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出0.49个百分点。同期,云南与全国的农民人均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3年云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相差5330元,比2017年的差距缩小了1759.74元(详见表4)。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18元,同比增长8.5%,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20]
从农民收入结构看,2022年云南省农民人均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为4928元、230元和2610元,7379元。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的状况仍未改变,但是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也增长较快。2017-2022年,云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增加2133.10元、1966.46元、53.46元、1131.81元,分别年均增长12.01%、6.39%、5.43%、12.04%,对农民人均收入增收贡献率分别为40.36%、37.21%、1.01%和21.42%,分别拉动收入增长21.73、20.04、0.54、11.48个百分点(详见表3)。
云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保持稳定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的农业优势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乡村建设,同时,当前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脱贫地区仍然维持着多渠道提高到户到人的各种政策性转移支付水平。其中,高原特色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农民增收强有力的支撑。2022年,云南农民人均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之和占比为81.25%,其中,经营净收入占比高达48.7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09个百分点,对收入增长贡献达53%。2017-2022年,云南农民收入的经营净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比重一直在80%以上,2022年,云南农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为596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59.8元。因此,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促进云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和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