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8版
2023年广西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二)加快提升要素保障水平
  近年来,广西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但产业振兴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发展可持续性不强,特别是支撑产业项目的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保障面临较大瓶颈、动力不足。生态保护、粮食安全压力较大,喀斯特地貌多、山地丘陵多、基本农田多,设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少,农业生产难以集约化、规模化,产业项目落地难。农业技术落后,资源利用较差,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农业收益低。因此,加快提升产业要素保障水平显得至关重要。
  一是抓好资金项目管理。压实县区衔接资金主体责任,抓好项目库建设管理,按时序进度要求督促指导资金支出进度和项目建设进度,常态化监测资金分解、拨付、调整、结转结余、执行进度、支出计划和项目库,强化资金项目常态化督导和专项督导,在确保安全使用的同时提高效益产出。
  二是破解产业项目用地指标问题。多措并举破解乡村产业项目用地指标紧张,按照“分类施策,强化保障”要求,预支保障,着力破解项目用地“指标紧”问题。一方面,内挖潜力,加快清理一批未供和闲置土地,用足用好“增存挂钩”指标政策,争取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针对边境地区、脱贫地区、民族聚居区等重点区域向上争取专项指标,同时深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挖潜,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是加快特色产业项目发展。启动新一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培育一批联农带农效果好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广东产业转移,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既带动就业又促进财政增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脱贫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打响“桂字号”品牌,使广西农产品“既好看又好吃”。
  四是深化粤桂东西部协作。加强与广东的联系与合作,突出产业衔接和劳务协作两个重点,紧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两个关键。促进“一县一园”产业衔接模式和“一县一企N车间”劳务协作模式的良性互动,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达到粤桂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圳品”全覆盖。同时,提升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广东的技术、人才优势和广西的资源、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盈利和社会就业两相宜,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同推进,广东和广西双丰收的良好局面。
  (三)着力强化人才保障能力
  当前“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新三农问题使乡村振兴的农民参与和人才匮乏问题更加突显。大部分基层干部特别是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学习、领悟、执行政策法规能力有所欠缺,特别是信息化办公、财务、法律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满足不了村民自治现代化的要求。如何加强乡村人才和组织保障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是培育好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是创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依托,是强农富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人才投入力度、发掘培养力度,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建立农村科技人才信息库。建设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专业人员、农业技术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教育体系。研究切实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的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各类“田秀才”“土专家”兴办科研实体和经济实体,优先承包农村农业资源,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奖励制度。
  二是打造好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选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优化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做好党支部星级化工作,真正把农村党支部建成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一线战斗堡垒。
  三是发展好乡村经营人才队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做好教育农民、引导农民、组织农民,激发自己动手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基层实践中发现、培育、支持提升一村、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致富带头人。实施农民技能与职业教育衔接机制,针对优秀村干、本土乡贤、经济能人,培养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农村发展相协调的科学技术能手和新型职业农民。
  四是建设好乡村服务人才队伍。加大骨干教师和赤脚医生、专业社工的培养力度,建设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社会工作者等乡村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立各级后备人才库,完善乡村教育、医疗、社工人才培养机制、职称晋升机制和生活保障机制。探索“县管校聘”“乡聘村用”“第三方服务”等体制改革,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创新农村活动供给类型,大大丰富农村生活。
  作者简介
  肖 宁 广西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老年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覃 娟 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与反贫困、民族理论与政策、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