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内蒙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报告
帼志愿服务队、青年突击队、红白理事会、治安联防队等自愿服务组织,并接受党小组和村民小组理事会的统一领导;组建村务监督小组,加强对村组干部的监督。通过成立“微组织”,使组织设置更加优化,组织体系覆盖到村民小组,党的工作延伸至“神经末梢”,筑牢党的基层战斗堡垒。
二是开设“微课堂”。针对农村牧区居民居住分散、经常开展大规模集中教育培训不便等实际,在农村牧区开设微课堂,在村部、党员中心户、党员种养大户、远程教育服务站等党员聚集地设置微课堂教育点,经常性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法律法规等宣讲,将农村牧区党员教育培训链条向基层延伸。同时,拍摄微课堂视频,免费对广大农牧民进行先进实用技术、政策法规、经营管理、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培训,使农牧民学习更加便捷。如鄂尔多斯将摄制的系列微视频课程在“鄂尔多斯科技”“鄂尔多斯新闻网”“鄂尔多斯发布”等媒体开设专栏,同时通过抖音、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推广和传播。
三是提供“微服务”。在嘎查村广泛组建联系服务党员群众微信群,收集民情民意、难事急事,为村党组织议事决策、申请项目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发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群众组建党员先锋服务队、巾帼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等各类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环境整治、便民代办等志愿服务;对结对(帮扶)联系户、独居老人、重点人群等定期走访了解生产生活需求情况,为他们提供结对帮扶、健康咨询、上门社保认证、医保征缴、农业知识普及等服务,让干部多做事、让群众少跑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二)完善结对帮扶,推动京蒙协作再升级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决策,京蒙两地建立对口帮扶关系。2023年,北京和内蒙古在教育、医疗、农畜产品销售、产业协作等领域全面深化合作,实施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以大合作促进大发展。
一是实施京蒙协作“教育倍增计划”。2023年,京蒙双方签订《关于深化京蒙教育东西部协作工作的协议》,重点围绕实施“内蒙古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计划、实施京蒙教育远程互助工程等开展合作交流。充分发挥首都高校、教研部门、中小幼职学校优势,有序接收相同学段学科内蒙古学校教导主任、教研员、骨干教师培训和跟岗实践;打造集资源共享、在线研修、协同教研、双师课堂、听评课、公开课与直播等服务于一体的京蒙教育协作智慧平台,并先行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旗县的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学校使用;完善结对校支撑机制,选派优质干部教师队伍,全力做好京蒙结对区县高中帮扶工作,辐射带动县域高中制度、队伍、教学、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等。
二是实施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是借助北京市丰富的医疗资源和技术力量,通过协作实现北京与内蒙古医疗资源的多方面对接共享,推动内蒙古卫生健康事业更好惠及城乡居民。截至2023年末,北京市8家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7家医院签署“一对一”重点专科协作协议;内蒙古自治区7家医院与北京市专家团队签约23个,全区315家医院与北京市276家医院建立结对关系;北京专家来呼出诊111人,合计出诊217人次,接诊患者3097人,完成手术201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3项,指导科研项目43次,开展基于互联网的远程会诊、病例讨论、示教培训126次。
三是实施京蒙协作“农畜产品销售倍增计划”。农畜产品销售是提升传统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农畜产品销售倍增计划”旨在发挥内蒙古“粮仓”“肉库”“奶罐”资源禀赋,把推动脱贫地区发展、脱贫群众增收与保障首都农畜产品供给结合起来,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强品牌、提品质,拓销路、创模式等方式,多措并举推动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在北京销售。立足自治区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做好“土特产”文章,重点在脱贫地区打造一批农牧业种养基地、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全过程管控,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农畜产品质量;深入开展品牌提升行动,培育更多绿色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对接定向采购需求,积极拓展线上渠道,加大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力度,推动内蒙古产品批量化进驻北京大型批发市场等。
四是实施京蒙协作“旅游倍增计划”。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推动传统乡村旅游产品升级,丰富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拓展乡村文旅消费空间,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强抓手。2023年,内蒙古围绕文旅产业协作机制、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拓展交流合作领域、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面向北京地区开展旅游、演艺、自驾、乡村周边游、休闲度假游等综合性宣传推广,组织盟市在北京市举办专题推介会;暑期运营“草原避暑之都·乌兰察布号”旅游专列,加开北京-乌兰察布-锡林浩特(赤峰)旅游专线,方便北京游客到内蒙古避暑旅游;中央民族歌舞团与内蒙古艺术剧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就支持内蒙古自治区创作精品、演出推广、
二是开设“微课堂”。针对农村牧区居民居住分散、经常开展大规模集中教育培训不便等实际,在农村牧区开设微课堂,在村部、党员中心户、党员种养大户、远程教育服务站等党员聚集地设置微课堂教育点,经常性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法律法规等宣讲,将农村牧区党员教育培训链条向基层延伸。同时,拍摄微课堂视频,免费对广大农牧民进行先进实用技术、政策法规、经营管理、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培训,使农牧民学习更加便捷。如鄂尔多斯将摄制的系列微视频课程在“鄂尔多斯科技”“鄂尔多斯新闻网”“鄂尔多斯发布”等媒体开设专栏,同时通过抖音、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推广和传播。
三是提供“微服务”。在嘎查村广泛组建联系服务党员群众微信群,收集民情民意、难事急事,为村党组织议事决策、申请项目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发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群众组建党员先锋服务队、巾帼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等各类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环境整治、便民代办等志愿服务;对结对(帮扶)联系户、独居老人、重点人群等定期走访了解生产生活需求情况,为他们提供结对帮扶、健康咨询、上门社保认证、医保征缴、农业知识普及等服务,让干部多做事、让群众少跑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二)完善结对帮扶,推动京蒙协作再升级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决策,京蒙两地建立对口帮扶关系。2023年,北京和内蒙古在教育、医疗、农畜产品销售、产业协作等领域全面深化合作,实施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以大合作促进大发展。
一是实施京蒙协作“教育倍增计划”。2023年,京蒙双方签订《关于深化京蒙教育东西部协作工作的协议》,重点围绕实施“内蒙古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计划、实施京蒙教育远程互助工程等开展合作交流。充分发挥首都高校、教研部门、中小幼职学校优势,有序接收相同学段学科内蒙古学校教导主任、教研员、骨干教师培训和跟岗实践;打造集资源共享、在线研修、协同教研、双师课堂、听评课、公开课与直播等服务于一体的京蒙教育协作智慧平台,并先行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旗县的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学校使用;完善结对校支撑机制,选派优质干部教师队伍,全力做好京蒙结对区县高中帮扶工作,辐射带动县域高中制度、队伍、教学、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等。
二是实施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是借助北京市丰富的医疗资源和技术力量,通过协作实现北京与内蒙古医疗资源的多方面对接共享,推动内蒙古卫生健康事业更好惠及城乡居民。截至2023年末,北京市8家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7家医院签署“一对一”重点专科协作协议;内蒙古自治区7家医院与北京市专家团队签约23个,全区315家医院与北京市276家医院建立结对关系;北京专家来呼出诊111人,合计出诊217人次,接诊患者3097人,完成手术201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3项,指导科研项目43次,开展基于互联网的远程会诊、病例讨论、示教培训126次。
三是实施京蒙协作“农畜产品销售倍增计划”。农畜产品销售是提升传统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农畜产品销售倍增计划”旨在发挥内蒙古“粮仓”“肉库”“奶罐”资源禀赋,把推动脱贫地区发展、脱贫群众增收与保障首都农畜产品供给结合起来,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强品牌、提品质,拓销路、创模式等方式,多措并举推动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在北京销售。立足自治区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做好“土特产”文章,重点在脱贫地区打造一批农牧业种养基地、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全过程管控,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农畜产品质量;深入开展品牌提升行动,培育更多绿色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对接定向采购需求,积极拓展线上渠道,加大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力度,推动内蒙古产品批量化进驻北京大型批发市场等。
四是实施京蒙协作“旅游倍增计划”。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推动传统乡村旅游产品升级,丰富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拓展乡村文旅消费空间,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强抓手。2023年,内蒙古围绕文旅产业协作机制、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拓展交流合作领域、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面向北京地区开展旅游、演艺、自驾、乡村周边游、休闲度假游等综合性宣传推广,组织盟市在北京市举办专题推介会;暑期运营“草原避暑之都·乌兰察布号”旅游专列,加开北京-乌兰察布-锡林浩特(赤峰)旅游专线,方便北京游客到内蒙古避暑旅游;中央民族歌舞团与内蒙古艺术剧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就支持内蒙古自治区创作精品、演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