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5版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关系研究
动的保障。
  顾虑到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稳定问题,耕地、土地、宅基地、农民房屋财产等乡村要素流动体制改革滞后,并没有建好乡村要素开放体制,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城乡要素的流动畅通。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快建立乡村开放体制的步伐,积极构建城乡要素流动的乡村渠道。
  第一,推动有利乡村要素流动的农村承包地制度改革。包括建立有利于农村土地长久承包的法律制度,完善有利于放活土地经营权的体制,健全有利于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农村闲置承包地的处理、利用、流转效率。
  第二,推进城乡可流动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房屋的体制机制,推动农民房屋财产权流动、交易,积极化解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三,放大农民拥有乡村要素的权益。考虑到农民是当今中国人数最多,最需要扶持的社会群体之一,从维护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角度,应该想方设法地进一步放大农民在耕地、宅基地房屋等乡村要素上的权益,使他们可以参与城乡要素流动,并从中获得收益,以便融入城镇生活与创业。
  统筹好镇域转型与县域发展的一体化关系
  全国城乡融合是“一盘棋”,县域城乡融合是一个“面”,镇域城乡融合是一个“点”。城乡融合发展的“面”,要靠镇域城乡融合“点”的兴旺发达来带动。目前,城乡融合发展的亮点在小城镇(镇域的核心区域),重点也在小城镇,关键点也在小城镇。通过城乡融合,实现镇域(乡镇)转型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现代化。
  从国家民政部有关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看,“县域”下的“乡”的设置越来越少,镇的设置越来越多。1988年底,全国内地设有11481个镇和45195个乡;2021年底,镇的设置增为21322个,乡的设置减至8309个。[3]小城镇越来越多是县域经济城镇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成果。
  在县域范围内,通过城乡融合,实现小城镇转型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人口融合,实现镇域内人口构成由村民向市民转化,提升县域人口生活质量;二是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实现镇域产业由农业经济为主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因此,要统筹好镇域转型与县域发展的一体化关系,支持小城镇有效利用城乡要素尤其是城市现代要素,推进镇域产业现代化进程。
  第一,要鼓励乡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人口聚集是小城镇发展的基本要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小城镇才有可能形成生活消费市场和城乡要素聚集地,产生现代二三产业。小城镇要消除乡村人口流动的各种限制,形成与大中城市一样的人口自由流动机制,成为城乡人口要素的汇集点。
  第二,要给予小城镇更多的土地等乡村要素支配权。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小城镇扩容建设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口自由流动的要求,创造性地扩大包含土地和房屋财产的处置权,推动各类城乡要素在小城镇区域自由流动。
  第三,要吸引工商资本、企业、机构单位进驻小城镇。工商资本、企业、机构单位进入,是快速推进小城镇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可以轻而易举地推进城镇化、现代产业兴起、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带动小城镇全面发展。因此,要创造条件,吸引工商资本、企业、机构单位入驻小城镇。
  第四,要提升小城镇的城市化、市民化水准。落实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要把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作为投资重点,使小城镇的硬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达到城市化水平。同时,把小城镇人口的村民身份,创造性转化为市民身份,并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市民待遇。另外,也要转变镇政府的传统管理职能,提供更多的城市公共服务和城镇社会福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国家统计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2022年2月26日发布。
  [3]国家民政部:《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民政部网,2022年8月26日发布。
  作者简介
  雷兴长 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高佳佳 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