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4版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关系研究
维护、农村义务教育、乡村医疗事业等,使城市政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责任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深化好乡村传统要素和城市现代要素的融合关系
  21世纪城乡融合更多体现为:现代要素与传统要素的融合、新生元素和优秀基因的融合。具体表现为,现代二三产业和传统农牧业的融合,城市现代理念和农村传统理念的融合,现代城市文化和传统农耕文化的融合,现代城市公共社会服务体系和传统乡村家族家庭自助互助体系的融合。
  城乡融合是在拥有几千年历史传承优秀基因的乡村和拥有几百年发展现代基因的城市之间寻求形成一种新发展模式,其难度相当大。因此,要积极主动地化解乡村传统要素和城市现代要素融合过程产生的各种困惑与桎梏:
  第一,推进城市现代要素与乡村传统要素的有机融合,要催生城乡之间的利益纽带和价值链、技术链、产业链,形成城乡各个领域相互关联协调、密不可分的经济有机体。
  第二,在城乡融合事务中,要始终把追求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生活发展进步放在首位,城市要多投入、多贡献一些先进的现代要素,乡村要勇于利用现代理念;对传统要素创新转化,要展现出城乡运行一体化,城乡有机融合的生命力。
  第三,作为传统要素沉积的乡村,要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引入现代农业运行模式、引进现代工业生产力,导入现代城市生活服务体系,促进传统要素与现代要素的创新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大业。
  第四,要逐渐改变乡村传统的谋生习俗和发展轨迹,逐步突破“靠山吃山”、单纯依靠自然资源的传统生存之道;要树立现代市场理念,依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建立乡镇产业开发区,聚集现代要素,开辟乡村产业发展新道路。
  衔接好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化的转化关系
  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实现城乡人口融合。通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乡人力要素融合。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农问题”难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基数过大,农业劳动力过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6年末国内有20743万农牧业经营户和204个农业经营单位,这就意味着国内存在着近2.1亿个拥有农业经营权的大小老板。尽管国内的农业市场空间不小,然而也难以承载2亿多个农业经营老板的市场搏弈竞争。这样的竞争博弈导致伤亡惨重的结果,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小农户就有可能成为市场经营的失败者。
  同时,农业劳动力过多,造成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过少,直接影响实现农业现代化。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共有31422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也只有约3.4亩,难以实行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直接影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因此,要着力推动城乡人口融合,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数量与质量。
  第一,大力促进城乡人口融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城乡人口合理流动体制,尤其是要推进乡村人口流向城市,鼓励乡村居民落户城镇就业生活,并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开通便利渠道,使乡村人力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第二,大力提高乡村人口市民化质量。要形成乡村人口市民化机制,构建转移人口市民化标准指标,努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尤其是要确保已经进入城镇生活就业的转移人口,生活水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城乡人口融合的重点工作,要放在解决已经进城就业的近3亿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上,尤其要确保外出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工作,享受市民化待遇。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味着农业经营主体要转换职业和进城生活,难度会很大、成本会很高、时间会很长,然而这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且势在必行。因此,农业转移人口转换职业身份,在城镇二三产业专职打工,由农业经营者转变为城市务工人员,走上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这是大多数小农户的必然选择,这也需要健全相应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驾驭好城乡要素流动与乡村体制开放的对应关系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意味着乡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要积极推进要素流动,建立要素自由流动的乡村开放体制。只有实行乡村开放体制,推动城市现代要素下乡,才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乡村开放体制,是畅通城乡要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