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贵州实践
特色文化旅游景点打造。
三是坚持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优势。将乡村特色建筑建成各类展示馆,挖掘人文肌理,推出地方特色演艺节目,打造集亲子游、学生游、夏令营、户外拓展、党政考察等多个功能为一体的乡村经营综合体,探索推进乡村真正成为“全时、全季、全员、全产业”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三)科技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
一是在科技应用中丰富体验内容方式。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兴起和广泛使用,许多景区景点纷纷抢抓机遇,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便捷化服务,呈现多元化发展。
二是着力建设“大数据+农文旅”智慧服务。建立自有旅游数据平台和统计监测系统,根据监测数据做好限流引导和业态提升,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服务。围绕农文旅常用服务平台,打通农文旅服务信息渠道融合,依据互联网、大数据等,把农文信息深度渗透到旅游的各个环节中。搭建智慧信息系统,加大信息化对景区运营管理的升级带动,提升景区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水平。
三是加强科技与农文旅产业融合。将分身伴游、全息投影等多种前沿、体验度好的科技产品与景区游览相结合,配合延伸场馆搭建,丰富景区业态,完善景区功能业态布局;通过智慧景区建设,赋能文化旅游与生态康养的有机结合,利用数字科技搭建数字化康养旅游平台。借助虚拟现实、现代数字艺术、人体感知互动等技术,创新开发地域文化沉浸式体验空间,增加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
(四)构建农文旅融合服务体系
一是农文旅服务设施的融合。要整体布局农文旅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农业生产、文化广场、卫生、急救、体育、安全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国家森林步道、城市绿道、登山步道、交通驿站等运动休闲设施建设。打通旅游交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顺畅疏通景区线路的“毛细血管”,提高通达率。
二是增加高品质民宿供给。按照梯次发展,做优一批高品质民宿和一批中端民宿,着力提高国际化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引导低端民宿转型向中高端发展或与高端精品民宿合作共赢。推广星级酒店、农家乐统一服务标准,打造一批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服务设施。
(五)健全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整合。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地方政府加强政策融合、组织融合,以更实举措抓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强对农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引导,建立完善专门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要素聚合。人才保障方面,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主体作用,并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积极组织开展适龄村民高素质农民培训,为乡村农民提供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创业创新、农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育乡村旅游产业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经营者、专业种养能手。资金保障方面,相关专项资金向旅游业倾斜,整合水利、林业、农业、环境整治等涉农资金,支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保障方面,出台关于推动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文件,明确系列优惠政策并重在基层落地。
三是深化平台融合。充分调动农文旅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搭建融合平台,系统整合农文旅产业要素、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新机制,助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价值实现,从而有力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参考文献
[1]刘冬梅:《农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阐释、困境透视与路径探析》,载《领导科学论坛》,2023(12)。
[2]张明、许雯燕、成怡琳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文旅耦合发展研究——以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为例》,载《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3(12)。
[3]张霞:《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文旅养融合发展探究——以杭州市为例》,载《现代农业科技》,2023(22)。
[4]冯朝睿:《乡村数字化建设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实现机制与推进策略》,载《改革与战略》,2023,39(06)。
[5]胡佳瑶、周思怡、梁洁等:《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以嘉兴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例》,载《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6)。
[6]张莞:《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旅融合提升发展研究》,载《农业经济》,2019(04)。
作者简介
王红霞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乡村产业、数字乡村建设
三是坚持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优势。将乡村特色建筑建成各类展示馆,挖掘人文肌理,推出地方特色演艺节目,打造集亲子游、学生游、夏令营、户外拓展、党政考察等多个功能为一体的乡村经营综合体,探索推进乡村真正成为“全时、全季、全员、全产业”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三)科技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
一是在科技应用中丰富体验内容方式。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兴起和广泛使用,许多景区景点纷纷抢抓机遇,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便捷化服务,呈现多元化发展。
二是着力建设“大数据+农文旅”智慧服务。建立自有旅游数据平台和统计监测系统,根据监测数据做好限流引导和业态提升,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服务。围绕农文旅常用服务平台,打通农文旅服务信息渠道融合,依据互联网、大数据等,把农文信息深度渗透到旅游的各个环节中。搭建智慧信息系统,加大信息化对景区运营管理的升级带动,提升景区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水平。
三是加强科技与农文旅产业融合。将分身伴游、全息投影等多种前沿、体验度好的科技产品与景区游览相结合,配合延伸场馆搭建,丰富景区业态,完善景区功能业态布局;通过智慧景区建设,赋能文化旅游与生态康养的有机结合,利用数字科技搭建数字化康养旅游平台。借助虚拟现实、现代数字艺术、人体感知互动等技术,创新开发地域文化沉浸式体验空间,增加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
(四)构建农文旅融合服务体系
一是农文旅服务设施的融合。要整体布局农文旅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农业生产、文化广场、卫生、急救、体育、安全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国家森林步道、城市绿道、登山步道、交通驿站等运动休闲设施建设。打通旅游交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顺畅疏通景区线路的“毛细血管”,提高通达率。
二是增加高品质民宿供给。按照梯次发展,做优一批高品质民宿和一批中端民宿,着力提高国际化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引导低端民宿转型向中高端发展或与高端精品民宿合作共赢。推广星级酒店、农家乐统一服务标准,打造一批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服务设施。
(五)健全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整合。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地方政府加强政策融合、组织融合,以更实举措抓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强对农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引导,建立完善专门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要素聚合。人才保障方面,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主体作用,并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积极组织开展适龄村民高素质农民培训,为乡村农民提供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创业创新、农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育乡村旅游产业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经营者、专业种养能手。资金保障方面,相关专项资金向旅游业倾斜,整合水利、林业、农业、环境整治等涉农资金,支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保障方面,出台关于推动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文件,明确系列优惠政策并重在基层落地。
三是深化平台融合。充分调动农文旅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搭建融合平台,系统整合农文旅产业要素、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新机制,助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价值实现,从而有力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参考文献
[1]刘冬梅:《农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阐释、困境透视与路径探析》,载《领导科学论坛》,2023(12)。
[2]张明、许雯燕、成怡琳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文旅耦合发展研究——以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为例》,载《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3(12)。
[3]张霞:《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文旅养融合发展探究——以杭州市为例》,载《现代农业科技》,2023(22)。
[4]冯朝睿:《乡村数字化建设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实现机制与推进策略》,载《改革与战略》,2023,39(06)。
[5]胡佳瑶、周思怡、梁洁等:《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以嘉兴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例》,载《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6)。
[6]张莞:《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旅融合提升发展研究》,载《农业经济》,2019(04)。
作者简介
王红霞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乡村产业、数字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