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0版
文化润疆视域下推进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
全覆盖。2023年,参与普通话水平测试78万人次。在项目研究和示范培训方面,累计完成语言文字相关课题项目114个,培训语言文字工作干部、教学骨干2500余人次。
  (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满足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在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持续增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能力。
  一是深化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在地县两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基本阵地的基础上,建立区、地、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全覆盖。2023年,全疆继续推进村级文化大院试点建设,并与地州县市同步跟进,同时继续开展地县两级图书馆和文化馆新建和改扩建工作。
  二是持续投入村级教育服务保障经费。2023年上半年,投入11.56亿元的保障经费以巩固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成果,并扩大特殊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与此同时,落实22.1亿元的资金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包括薄弱学校改革和校舍保障。
  三是高质量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23年初,《五星出东方》在疆巡演18场,观众近1.5万人次。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出演62场次,吸引10万余人次。举办新疆首届文化艺术节,全疆22家文艺院团、33支基层群众队伍、约1万名演职人员参演,吸引观众超10万人次。举办“村晚”“大地欢歌”和“石榴籽”文艺小分队演出等,共计6700余场次,服务群众3875万人次。据统计,2023年全疆共举办群众文化活动超9万场次,惠及线上线下群众6197.6万余人次。
  四是推进村级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目前,全疆各县域均已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在涉及文化建设方面,有74.12%的县域开通乡村文化宣传的网站或公众号,同比增幅8.26个百分点;有82.35%的县域通过互联网渠道监督和遏制封建迷信、低俗文化,同比增幅0.65个百分点;有42.35%的县域将文物资源空间信息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同比增长2.11个百分点。
  (四)乡村传统文化绵延传承赓续使命
  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和宝贵遗产。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新疆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发挥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也要注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突出时代价值、赓续时代使命。
  一是乡村民俗文化创新发展。新疆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新疆“非遗”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疆有非遗代表性项目5425个,其中木卡姆艺术、玛纳斯史诗和麦西热甫三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9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名录,315个项目入选自治区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名录。为打造文化润疆新阵地,在“两创”理论指导下,新疆越来越多的非遗资源活起来、潮起来,深挖其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价值,摸索出了民俗文化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及路径。
  二是乡村文艺作品持续繁荣。2023年期间,《阳光下的麦盖提》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诗意栖居柯柯牙》以记录阿克苏地区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发展史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届“天山文艺奖”文学奖,第六届农民丰收节新疆农民画摄影作品展中,来自九个地州市的农民画作品40幅,展现新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成果的摄影作品20幅。此外,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落户新疆,这将推动新疆不断创造出有温度、有力量的文学作品。
  三是乡村传统节日仪式感倍增。近年来,为保持新疆乡村文化的乡土性,各民族传统民俗节日多样态开展。除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外,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麦德尔节、祭火节、纳吾热孜节、巴罗提节、肖公巴哈尔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以特有的方式呈现出来,表达了各民族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带给人们无尽快乐和希望中潜移默化增强着新疆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五)乡村文化产业有效打造激发活力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破解乡村发展瓶颈的崭新模式。文化润疆背景下,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新疆广大农村依托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以人才、科技为支撑,发展模式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一是冰雪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阿勒泰地区冰雪文化由来已久,敦德布拉克岩画和《2015阿勒泰宣言》证明中国新疆阿勒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老滑雪地域和人类滑雪起源地。为赓续冰雪文化血脉、挖掘冰雪文化内涵,阿勒泰地区已连续十余年举办以“古老滑雪”为主题的纪念和庆典活动。在北京冬奥会及“三亿人上冰雪”计划的全面带动下,2023年12月至2024年4月,全疆各地州举办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旅游活动千余项,为新疆冰雪文化开启大众化模式加足马力。随着新疆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