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2版
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平凉市安口镇移风易俗问题研究
刘星彤 孔建兴
  乡村振兴不止要振兴“物质”,更要振兴“精神”,而乡风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则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和基础。天价彩礼、封建迷信、攀比成风等陋习在许多地区仍然盛行,暴露出诸多“老大难”的问题,“老”在于这些旧习俗代代相传,深深扎根于农村,“大”在于涉及广大家庭,“难”在于观念转变难,丢下面子难,落实起来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齐抓,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帮助农村群众发展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引进先进理念,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针对农村当前比较突出的不良社会风气,对症下药,以达到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优良家风,改善农村群众精神面貌,持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的目的。[1]随着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但是,天价彩礼、封建迷信、攀比成风等陋习在许多地区仍然盛行,[2]暴露出诸多“老大难”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于乡风建设和移风易俗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对于西北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相关研究较少,且没有结合当地实情提出相关解决对策。部分学者的观点更注重于政府的做法,而对农民的教育以及专业技术的培训则很少提及。本文以甘肃省华亭市安口镇村民为调查对象,深入学习前人研究经验与成果的同时,扎根基层,深度剖析当地问题,提出对策。
  甘肃省华亭市安口镇存在的陋习表现
  (一)天价彩礼
  彩礼是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的婚嫁习俗,又称订亲财礼、聘礼等,是中国古时婚姻缔结之时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赠送钱财、食物、首饰等物的习俗。[3]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彩礼与一些旧社会的婚嫁习俗都曾受到了批判,且被认为是“传统习俗的糟粕”,甚至曾经一度被废止,但由于整治力度不大、时间较短等原因,“彩礼”在民间始终顽强存在。据调查,安口镇98%的村民所处村落都有彩礼这个习俗,其中34.21%的村民彩礼在5-10万人民币,55.26%的村民的彩礼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安口镇地处西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较多村民一年的收入都不足3万,而天价彩礼也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因此,部分有儿有女的家庭会为了给家中儿子存彩礼,在女儿出嫁时向男方要求天价彩礼,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二)攀比成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口镇慢慢形成一种炫耀攀比、拜金的风气。“爱面子”也成为了另一种负担,尤其是越来越多农民工进城打工,常年回不了家,所以他们会抓住仅有的几次展示自己财力、人力的机会,人情红包逐年上涨,[4]为了所谓的面子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问卷显示村民需要随礼的宴请活动中“乔迁”“满月”“开业”“升学”活动人数占比位居前四,分别为59.52%、54.76%、52.38%、47.62%,其余需要参加“祝寿”“开业”“店庆”“建房”“生日”等活动的人数比重也较大,人情消费居高不下,村民一方面认为这是一次彰显自己实力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更是一次“收本”的良机。
  (三)封建迷信
  安口镇地处西北农村,社会生产力和信息化水平相对低下,人们对于“风水”“鬼神”等更为信任。[5]据调查有78.57%的村民都相信鬼神的存在,家里都曾经进行过占卜、看风水、看命、请神、驱鬼等封建迷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