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平凉市安口镇移风易俗问题研究
而且对于该类专业人员在当地有一个特殊的称谓——“阴阳先生”。如若某家庭一段时间内出现不可控事件的集中爆发,村民们往往不会用科学的思想去理解,而是归咎于鬼神责罚。如若家庭成员生病后在医院治疗效果不佳时,则会请来所谓的“阴阳先生”来家里施法治病。
(四)厚葬薄养
在安口镇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村内的中青年由于生活的压力在外赚钱养家糊口,没有时间照料父母和子女,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一次老家;而老年人不但要负责平日里的农活还要抚养孙辈,又不舍得去医院为自己治疗,导致多数老人身体问题不断。对部分独生子女家庭来说,赡养父母的义务必然落在独生子女的肩上,而在有多个子女的家庭中,分担赡养父母的义务便很容易出现分歧,子女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屡见不鲜。[6]于是便产生了“厚葬薄养”的现象,父母在世时不尽当子女的责任、义务,相反老人去世后才为其风光大葬,对亲朋好友彰显自己的孝心并借父母葬礼来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与人缘。
甘肃省华亭市安口镇陋习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落后、地理位置偏僻
安口镇,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虽曾经具有较多煤炭资源,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二十余年来大肆开采毫无节制,导致煤炭等资源接近枯竭。曾被称为“陇上名窑”安口窑也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众多的企业或倒闭或搬迁,安口镇经济发展原地踏步甚至退步,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已十分落后。经济与文化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经济发展落后带来的信息闭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活动贫乏等后果,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地的文化发展,[7]如此循环往复,当地文化只会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居民的思想水平永远无法得到提高。所以,两者并举、齐抓,当地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才会得到发展。
(二)先进观念难以深入人心
据调查安口镇有78.57%的村民并不是很重视乡风文明建设,仅有11.9%的村民认为乡风文明建设非常重要。71.43%的村民对是非、善恶、荣辱、“三观”的界定不清楚,是形成“攀比成风”“厚葬薄养”、大搞“封建迷信”的重要原因。73.81%的村民认为部分村民家国意识模糊,认为国家的事、村内的事自己不能管更管不了,自己只是政治上的被动参与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不能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71.43%的村民觉得部分村民集体观念淡漠,对于集体的事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在集体的事务帮不上忙也对自己没什么益处。只顾己家、不顾大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61.9%的村民认为村民“进取意识消失”,由于近年来扶贫力度与水平的加大提高,农村政策福利稳步增长,导致大多数村民满足于现状,不愿意进取,“等靠要”思想逐渐蔓延。
这些都是因为安口镇教育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甚大,信息较为闭塞,部分民众受教育程度不高,观念古板,与先进观念难以接轨,反而对封建迷信思想较为信奉,这直接影响他们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想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弘扬先进观念必须通过教育途径。但许多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问题却不重视,甚至有的家庭还反对女孩子接受高层次教育,如此循环往复,农村的思想文化建设、根除不良习俗就无法进行,农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只会止步不前、故步自封。
(三)受临近省市影响较大
位于安口镇南部的B市,作为比安口镇发达程度更高的临近省市,它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安口镇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B市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人们手头的可支配收入较多,希望通过金钱提高自己的名望,部分人认为花钱多少与气派挂钩,来参加婚丧事宜的人的多少代表自己的人缘、社会地位。当地无论红白事都要请秦腔乐团来“撑场子”助兴,单是乐团花费就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这种习俗流传到安口镇,对安口镇“办事”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的人家甚至不惜举债办事,有一句俗语说“体面一礼拜、辛苦三四年”。对于普通庄户人家,“办事”一次甚至都有返贫的危险,这对于根除不良习俗无疑造成了打击。
(四)乡规民约、家风建设落后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必须着重解决群众目前最紧迫问题”的重要指示,平凉市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依靠,集中部署开展了“千·万新风”行动,平凉市一区六县积极行动,但是调查显示仍然有38.1%的村庄并未制定“村规民约”。安口镇朱家坡村为加强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动男女平等,倡导文明乡风促进朱家坡村文明有序发展,特此修订了朱家坡村《乡规民约》。据实地调研,朱家坡村《乡规民约》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大力弘扬中国孝道文化,朱家坡村红白理事会全体村民大会通过。全村要举办树立新风活动,孝敬老人,要求对老人必须厚养薄葬,老人去世后不准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准请秦腔乐团,举办酒席标准、人数必须提前向红白理事会报告,悼念老人最多不能超过3天,大力推进殡葬改革,提倡村民去世后安葬在
(四)厚葬薄养
在安口镇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村内的中青年由于生活的压力在外赚钱养家糊口,没有时间照料父母和子女,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一次老家;而老年人不但要负责平日里的农活还要抚养孙辈,又不舍得去医院为自己治疗,导致多数老人身体问题不断。对部分独生子女家庭来说,赡养父母的义务必然落在独生子女的肩上,而在有多个子女的家庭中,分担赡养父母的义务便很容易出现分歧,子女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屡见不鲜。[6]于是便产生了“厚葬薄养”的现象,父母在世时不尽当子女的责任、义务,相反老人去世后才为其风光大葬,对亲朋好友彰显自己的孝心并借父母葬礼来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与人缘。
甘肃省华亭市安口镇陋习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落后、地理位置偏僻
安口镇,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虽曾经具有较多煤炭资源,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二十余年来大肆开采毫无节制,导致煤炭等资源接近枯竭。曾被称为“陇上名窑”安口窑也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众多的企业或倒闭或搬迁,安口镇经济发展原地踏步甚至退步,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已十分落后。经济与文化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经济发展落后带来的信息闭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活动贫乏等后果,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地的文化发展,[7]如此循环往复,当地文化只会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居民的思想水平永远无法得到提高。所以,两者并举、齐抓,当地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才会得到发展。
(二)先进观念难以深入人心
据调查安口镇有78.57%的村民并不是很重视乡风文明建设,仅有11.9%的村民认为乡风文明建设非常重要。71.43%的村民对是非、善恶、荣辱、“三观”的界定不清楚,是形成“攀比成风”“厚葬薄养”、大搞“封建迷信”的重要原因。73.81%的村民认为部分村民家国意识模糊,认为国家的事、村内的事自己不能管更管不了,自己只是政治上的被动参与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不能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71.43%的村民觉得部分村民集体观念淡漠,对于集体的事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在集体的事务帮不上忙也对自己没什么益处。只顾己家、不顾大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61.9%的村民认为村民“进取意识消失”,由于近年来扶贫力度与水平的加大提高,农村政策福利稳步增长,导致大多数村民满足于现状,不愿意进取,“等靠要”思想逐渐蔓延。
这些都是因为安口镇教育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甚大,信息较为闭塞,部分民众受教育程度不高,观念古板,与先进观念难以接轨,反而对封建迷信思想较为信奉,这直接影响他们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想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弘扬先进观念必须通过教育途径。但许多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问题却不重视,甚至有的家庭还反对女孩子接受高层次教育,如此循环往复,农村的思想文化建设、根除不良习俗就无法进行,农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只会止步不前、故步自封。
(三)受临近省市影响较大
位于安口镇南部的B市,作为比安口镇发达程度更高的临近省市,它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安口镇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B市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人们手头的可支配收入较多,希望通过金钱提高自己的名望,部分人认为花钱多少与气派挂钩,来参加婚丧事宜的人的多少代表自己的人缘、社会地位。当地无论红白事都要请秦腔乐团来“撑场子”助兴,单是乐团花费就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这种习俗流传到安口镇,对安口镇“办事”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的人家甚至不惜举债办事,有一句俗语说“体面一礼拜、辛苦三四年”。对于普通庄户人家,“办事”一次甚至都有返贫的危险,这对于根除不良习俗无疑造成了打击。
(四)乡规民约、家风建设落后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必须着重解决群众目前最紧迫问题”的重要指示,平凉市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依靠,集中部署开展了“千·万新风”行动,平凉市一区六县积极行动,但是调查显示仍然有38.1%的村庄并未制定“村规民约”。安口镇朱家坡村为加强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动男女平等,倡导文明乡风促进朱家坡村文明有序发展,特此修订了朱家坡村《乡规民约》。据实地调研,朱家坡村《乡规民约》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大力弘扬中国孝道文化,朱家坡村红白理事会全体村民大会通过。全村要举办树立新风活动,孝敬老人,要求对老人必须厚养薄葬,老人去世后不准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准请秦腔乐团,举办酒席标准、人数必须提前向红白理事会报告,悼念老人最多不能超过3天,大力推进殡葬改革,提倡村民去世后安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