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6版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李永超 程 超
  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农民作为农村生产生活主体,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目前农民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大局意识、科学意识和责任意识尚有欠缺。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农民思想,引导农民实践方面具有天然学科优势。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大局结合,与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与依法治村相结合,培育具备政治素质、科学素质、法律素质的新时代农民,有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袤的农村地区和庞大农民群体。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十分重视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领导和团结农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充分发挥农民阶级的力量,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提供了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离不开广大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但实践中一些地方农村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不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挥农村群众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体性,需要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的培育。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价值追求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农民的道德法治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发展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凝心聚力、立德树人和传道授业三个方面。
  (一)凝心聚力:在政治高度上凝聚农民的生态共识和环保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在民农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意识的培育,就是要使广大农村群众在思想和行动上紧跟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与政策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中,在建成“美丽中国”的远景目标引领下,通过不断提高农村群众自身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凝聚起亿万农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共识和力量,同心同行。尤其是对于复杂性和系统性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理顺相关机制引导广大农村群众及时介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进程,从而在实践中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
  (二)传道授业:播撒生态环境治理的知识和技能
  农村生态环境的科学治理,要让广大农民掌握有关生态环境治理的知识和技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传道授业的学科职能,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纵向成果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这一横向领域延伸,通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向农民群体传播科学知识和技能。在农村生活中,教育引导农民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福祉的重要性;认识到土地、水源、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农业生产中向农民科普当下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辅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科学应用农资农具等等,使农民在依靠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农业问题的同时,充分兼顾生态环境质量,合理控制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立德树人:培育生态道德和法治精神
  农村生态环境的长效治理,要靠广大农村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和法治观。通过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塑造农民生态伦理观念,培养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