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0版
贵阳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初探
表1:贵阳市水资源情况

表2:贵阳市绿化情况

明示范城市”,在“强省会”战略的推动下,按照“四主四市”的工作思路,走“生态立市”的道路,加速绿色发展。乌当区、观山湖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3年贵阳市、清镇市入选全国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获得积极进展。[4]但是,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同样面临认定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的“五难”问题。[5]因此,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贵阳市推进生态立市战略,以“强生态”引领“强省会”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贵阳市不断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生态保护为优先考虑,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模式。
  贵阳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资源现状与主要困境
  (一)资源现状
  贵州省贵阳市地处西南边陲,位于云贵高原东端,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区位价值。丰富的农田、水、森林等生态系统提供了农产品、淡水、木材、水源涵养、大气净化、固碳释氧、气候调节等种类繁多的生态产品。相较于农产品等实物类生态产品,优良的生态禀赋所蕴含的权益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更加困难。
  2022年贵阳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1年贵阳市耕地面积1884.99平方公里,农业产值239.19亿元,累计认证绿色食品12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9个,具有修文猕猴桃、花小莓与印象硒州等农产品知名品牌。农产品这一实物类生态产品的产权明晰、供需关系明确、商业模式较成熟,但存在生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等问题,地方特色产品如猕猴桃、葡萄等“生态附加值”未能体现,市场销售价格始终未能达到预期。
  贵阳市水资源丰富,如表1所示,2021年,全年水资源总量69.53亿立方米,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28.52亿立方米。从历年供水来源看,地表水资源总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最低的年份为2019年,仅为47.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变化趋势与地表水相同。
  贵阳市为巩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成果,积极打造国家森林城市样板地,持续推进绿环绕城、绿廊网城、绿块嵌城,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均表现出逐年递增趋势。2021年,贵阳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512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9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5%。
  (二)主要困境
  1、自然资源资产确权难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必须建立在清晰的产权边界下。当前,国有资产的产权改革需要继续深入,国有资产的有偿使用制度也有待于进一步健全。我国自然资源是公有的,但存在产权主体虚置、相关“家底”模糊、权责不清、法律制度保障不完善等问题。贵州省作为我国第一个所有市州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省份,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贵阳市于2020年出台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方案,但现实操作中依然存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转化的障碍。如山水田林湖草沙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或者集体,但是与土地相关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些自然资源是属于土地所有权人的,而另一些自然资源虽然不属于土地所有权人,但却是以土地为基础而存在的;同时,一些自然资源的空间范围很难确定。因此,当前自然资源确权过程中,很难将土地与各种自然资源的权属关系完全区分,给自然资源确权工作造成了许多困难。从而,部分生态资源产权将难以清晰界定,进而影响生态资源市场化运作效率,或无法形成有效市场。
  2、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统一准确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是生态资源-资产-资本化的关键基础,也是在转化工作中连接生态服务市场交易、生态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生态产品抵押与绿色金融创新的重要基础工作。[6]2021年贵州省发布《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