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4版
嵌入性视角下驻村干部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行动逻辑
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开辟了一条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经济行为的新思路。
  借鉴“嵌入性”理论,笔者尝试性地提出基于关系性嵌入、制度性嵌入与资源性嵌入的“嵌入产业”分析框架,即在村庄产业发展进程中,通过驻村干部这一外部力量下沉到乡土社会中,整合内外部村庄资源,培育乡村产业内生发展力量,化解乡村产业落后传统性因素的制约。本文聚焦驻村干部在产业发展阶段过程中的行动逻辑即“穿针引线”“见缝插针”与“保驾护航”三个阶段,并引入嵌入性理论分析其内在机制。最终,建构了驻村干部嵌入乡村产业发展的分析框架。
  调查点概况
  (一)村庄概况
  M村位于高阳县东南方向,距小王果庄镇政府5公里,全村总人口1996户6019人、党员146名,耕地面积8000亩,村“两委”班子9人,其中党支部7人、村委会5人,书记主任“一肩挑”,全部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42岁。该村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导产业为纺织业,有纺织企业267家,规上企业2家,村集体年收入110万元,主要来源为土地承包费和企业占地费。在驻村干部的引领下,该村深化落实基层治理思想机制,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并获得2022年“高阳县政府特别奖”。
  (二)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M村驻村第一书记把纺织产业作为全村的重点发展项目,走出了一条特色的产业经营发展模式,集中力量解决村庄内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经营和管理等问题,带领村民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范式,使M村村民生活及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M村中,纺织产业成为村庄内的支柱产业,目前M村有纺织企业267家,规上企业2家,各类纺织机械上百余台(套),从业人员上千人,年产毛巾3亿条、毛毯1千吨。其中出现了一些拥有几十台以上织布机的较大企业,形成了一些名牌产品。首先家庭工厂的规模普遍有所扩大,许多家庭工厂都由一两台织布机起家,而后靠利润再投资等途径添置织布机。到现在规模企业突破家庭工场模式,形成了纺织产业聚集区,企业集群度逐步提高,为该村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支撑。
  嵌入性视角下驻村干部的行动逻辑
  驻村干部制度作为党和政府治理农村社会的重要制度,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驻村干部的行动逻辑集中体现于三个方面,驻村干部通过拉近同各方村治主体的私人感情、凝聚对村庄的产业感情,实现关系嵌入,协调各产业主体的关系;通过发挥正式制度的规范作用和非正式制度的引领作用,建构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盘活村庄内部资源、整合外部资源,实现多种资源的融合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一)关系嵌入协调产业主体关系
  驻村干部嵌入乡村产业发展时,如若仅仅依靠行政主导和基层自治的双轨力量,依旧无法改变乡村产业。对此,驻村干部在依托纵向科层治理逻辑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应通过关系性嵌入,协调乡村产业的多元力量,借助与产业主体间的直接联系,充分调动乡村干部、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等,构建保障产业良性发展的市场及社会机制,丰富产业主体在复杂行动情境下实现可行能力再生产得以依托的规则和资源。
  处理好与村干部的关系,为驻村干部行动奠定方向。关系协同实质是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村民、驻地镇党委政府等村治主体达成高度的互信默契,彼此心理认可、相互行动配合。[5]驻村工作队充分用好一切正式、非正式的场合,向村“两委”反复传递自身对该村产业发展规划的想法,展现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带来的好处,也向其表明驻村制不会削弱、更不是取代村民自治,而是协助发展产业工作。
  处理好与村民的关系,为驻村干部行动提供便利。为拓宽发展产业进程中普通村民诉求表达渠道,驻村干部培育组建了村民理事会、安全检查委员会、乡贤咨询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为广大村民参与进入乡村产业治理体系提供了机会,增加了其参与积极性与主人翁意识,引导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而且乡村社会网络承载情感义务和长久利益,有助于加强村民对共同利益的认识,有助于促进村民接受利益妥协和利益谅解。
  处理好与产业负责人的关系,为驻村干部行动提高成效。驻村干部通过加强与各工厂负责人的沟通交流,有助于促进纺织负责人对其的信赖,增强对集体行动的信心,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产业发展进程中发生一些矛盾和问题时,也有利于驻村干部及时了解情况,为开发产业项目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制度嵌入建构产业发展模式
  乡村产业振兴实践场域中的制度支撑主要表征为以驻村第一书记等为代表的驻村干部和以村“两委”等为代表的组织进行的规则博弈,不仅包含政策规范、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