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98版
新时代边疆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探析
    合作社社员集体剪羊毛

民自主致富能力,增加牧民收入,察布乡还积极开展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18年全乡共有40人次参加纺织、电焊、保险联络员、蔬菜种植、藏式绘画、木工、农机等各类培训。全年实现劳务创收147.06万元,农牧业总收入达386.9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1546元。2021年,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337户1291人,全部摆脱了绝对贫困。
  (三)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更加健全
  察布乡在坚持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和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实践机制,积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察布乡各村级党组织以“四议两公开”制度(“四议”即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为抓手,想方设法不断拓宽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途径,充分保障农牧民群众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让农牧民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
  此外,为更好地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察布乡在各行政村推行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即将各行政村划分成若干网格单位,在农牧民中推选网格长和专兼职网格员,依托网格工作力量,由网格长带领网格员和联户长共同开展辖区工作,力求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区、不留死角”的基层治理功效。同时还注重从优秀联户长中培养党员,进一步将优秀的联户长党员作为村(居)后备干部的重点培养对象,为村(居)“两委”培养储备人才。目前,察布乡全乡共有双联户户长119人,网格长14人参与基层治理,③通过推行双联户绩效考核制度,充分激发他们在基层综合治理中的积极性,在牧区社会不断探索民主治理创新模式的过程中,基层治理的民主化程度得到提升。
  新时代边疆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边疆地区乡村治理在积极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但是客观而言,与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相比,新时代边疆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仍然面临一系列现实困境与挑战。
  (一)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能力不足
  基层党员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自身素质能力的高低至关重要,受各种因素制约,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仍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首先,在政治理论和思想建设方面,部分党员干部不同程度存在政治理论素养不够高,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等问题,尤其是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行动的水平较为欠缺。
  其次,村“两委”干部个人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与边疆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基层党员干部还存在性别、年龄结构失衡,国家通用语言掌握和运用程度有限,运用科学理论和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不高,应对新形势的创新改革意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边疆地区农牧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程度低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边疆地区建设不断加强,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乡村社会结构变迁加剧,各族群众对传统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可能会削弱,表现在参与传统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公共事务时,有时候会较为淡漠消极,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不强。再加上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牧民群众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民主政治观念较为薄弱,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也不足,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
  此外,不同性质和职能的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发育迟缓,治理主体和手段单一,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发挥欠缺,监督事项模糊,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等问题也客观存在。种种因素的制约,导致边疆地区乡村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滞后,不利于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阻滞
  尽管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使边疆地区农牧区社会,面临传统文化体系削弱甚至解体的现实困境,但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传统价值准则和社会规范,仍然对边疆地区农牧区社会具有深刻影响。现代型治理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