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8版
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实践意义与必要坚持
支。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三)民俗基础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显著,地方风俗丰富多彩,这些民俗文化渗透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中。东兰“补粮”习俗:“补粮”是孩孙们为上了年纪的直系老人补充粮食,有的一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祈愿老人长寿平安。在东巴凤山区壮族、瑶族都有这种习俗,有的形式不太一样,但都是希望老人健康、平安、长寿。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发源于唐宋时期,广西马山县和广西上林县交界处大石山壮族地区的壮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是“马山文化三宝”之一。壮族三声部民歌属广西北部壮族山歌,其特色为大二度和声三声部融合,主旋律高亢明亮流畅,合声旋律婉转、柔和,唱法具有浓厚的原生态特点。毛南族分龙节:活动内容主要有民族体育竞技表演、民族特产和民族文艺晚会等。晚会上,文艺工作者表演具有浓郁毛南族民族特色的穿针舞等。与此同时还有红瑶晒衣节、京族哈节、河灯歌节、龙脊金秋梯田文化节、苗族芦笙斗马节、仫佬族依饭文化节、漓江渔火节等等。
  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意义
  (一)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广西累计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7亿元,2016年以来,广西有71260名驻村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2021年7月,13个自治县(含享受自治县待遇县)和8个边境县(市、区)被列为国家或自治区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截至2021年9月底,全区共有防贫监测对象42.19万人,经过针对性帮扶,已有8.90万人消除风险。[3]2022年实施的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累计投入资金125.94亿元,建成“四个共同”边境文化长廊,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4]广西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不断开拓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不断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工业强桂战略”,加速发展具有鲜明特点的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全方位推进服务业的优质发展,不断致力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整体来看,第一产业比例稳定提高,第三产业比例显著提高,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有助于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近年来广西多次举办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凌云茶文化旅游节、中国西部原生态山歌(民歌)赛歌会、龙胜龙脊金秋梯田文化节、柳州风情文化节、三江“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等大型群众性活动,同时也拥有着《八桂大歌》《赶圩归来啊哩哩》《山歌牵出月亮来》等多种文化精品。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深深沁润着广西各族人民的内心深处,在为中华文化增添亮丽色彩的同时,也不断满足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整体,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团结进步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近年来,广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把民族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生命线”。[5]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人民对家庭的眷恋、对祖国的忠诚、对民族的挚爱和对天下的关怀,构成家国情怀的基础要素。家国情怀对增强国家层面的民族凝聚力、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部分大学生漠视国情、家庭,甚至不关注社会公共事务,没有深刻理解国家、民族的概念,缺乏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6]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正确认识,从而培养他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使他们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自觉树立家国情怀。广西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利于各民族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唯一道路,有利于全体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不断坚定理想信念。
  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坚持
  (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全力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较城市而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居住条件相对较差,对于这部分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仍然是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工作。为此,要充分地关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坚决贯彻并实施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的优惠政策,要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实行一些特别的经济优惠政策和举措,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扶贫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综合发展能力。
  第二,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产业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根基,要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做好“老新特”文章,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发展新兴产业,调整工业布局,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利用地理位置优势打造边境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加快一二三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同时,要加强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