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实践意义与必要坚持
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水平,尽快突破技术领域的瓶颈,逐渐形成企业与政府、高校的科技创新联动体系。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更先进、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形式,推动着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发展,[7]因此也要扎实布局数字经济、5G技术、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让科技成果助力经济效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在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加强各民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把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不协调性进行价值上的调适,从而使得个性与共性、整体与个人、独立性和整体性之间产生更多的价值认同,然后达到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融合与互补,从而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广西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构成了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基础。对此,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同时,将新兴的互联网媒介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创作电视剧、电影、动漫、表情包等新的文化形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讲好中国故事,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鲜明特征和重要性,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激发各族人民在文化自觉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不断升华文化自觉。对此,要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断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出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精品,携手推动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同时要不断促进文化交流与文化互动,利用现代传媒的科技优势,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文化的沟通与互动,促进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往,使大家都能真正了解不同民族文化。这样既能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在高校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广西高校是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处于主要组织者的重要地位,因此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选拔与管理,确保他们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扎实专业能力,相应提高思政课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考核权重。同时教师应自觉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理念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方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授课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正向引领。努力通过教育引导广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广大学生真心诚意爱党爱国,把广大学子培养成为德智育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
第二,加强学生队伍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广西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是广西高校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使其更加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和本民族的关系,从而培养更高层面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应明确学习的目的,明白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学好、弄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注重政治理论学习,自觉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以自身带动周边,高校大学生可以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心,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宗旨,多进行一些社区服务与宣传工作,开展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和走访慰问活动,由自身带动周边,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邓建胜、庞革平、李纵、张云河、祝佳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载《人民日报》,2021-04-29(1)。
[2]韦颖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载《广西民族报》,2021-09-03(7)。
[3]韦继川:《广西多条经验获国家部委认可》,载《广西日报》,2021-10-17(1)。
[4]廖志荣:《十年来广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载《广西日报》,2022-10-15(4)。
[5]廖志荣、黄金海:《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载《广西日报》,2021-12-26(4)。
[6]张波:《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策略》,载《人民论坛》,2019(29):128-129页。
[7]苏雪芹、罗章松:《中国数字经济的研究进展——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载《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1-11+49页。
作者简介
袁辰辉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罗章松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苏雪芹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二)在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加强各民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把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不协调性进行价值上的调适,从而使得个性与共性、整体与个人、独立性和整体性之间产生更多的价值认同,然后达到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融合与互补,从而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广西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构成了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基础。对此,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同时,将新兴的互联网媒介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创作电视剧、电影、动漫、表情包等新的文化形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讲好中国故事,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鲜明特征和重要性,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激发各族人民在文化自觉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不断升华文化自觉。对此,要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断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出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精品,携手推动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同时要不断促进文化交流与文化互动,利用现代传媒的科技优势,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文化的沟通与互动,促进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往,使大家都能真正了解不同民族文化。这样既能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在高校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广西高校是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处于主要组织者的重要地位,因此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选拔与管理,确保他们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扎实专业能力,相应提高思政课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考核权重。同时教师应自觉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理念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方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授课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正向引领。努力通过教育引导广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广大学生真心诚意爱党爱国,把广大学子培养成为德智育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
第二,加强学生队伍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广西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是广西高校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使其更加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和本民族的关系,从而培养更高层面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应明确学习的目的,明白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学好、弄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注重政治理论学习,自觉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以自身带动周边,高校大学生可以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心,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宗旨,多进行一些社区服务与宣传工作,开展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和走访慰问活动,由自身带动周边,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邓建胜、庞革平、李纵、张云河、祝佳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载《人民日报》,2021-04-29(1)。
[2]韦颖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载《广西民族报》,2021-09-03(7)。
[3]韦继川:《广西多条经验获国家部委认可》,载《广西日报》,2021-10-17(1)。
[4]廖志荣:《十年来广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载《广西日报》,2022-10-15(4)。
[5]廖志荣、黄金海:《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载《广西日报》,2021-12-26(4)。
[6]张波:《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策略》,载《人民论坛》,2019(29):128-129页。
[7]苏雪芹、罗章松:《中国数字经济的研究进展——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载《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1-11+49页。
作者简介
袁辰辉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罗章松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苏雪芹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