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12版
在增、减之中“突围”
  课堂是连接课程与课业的轴心,在时间与空间上要保障课程在儿童一日生活中的效果转化。[5]“一日课堂”经由“预学、共学和延学”动态三环节,形成课程的顶层设计、课堂的有效实施、课业的学习任务以达成学生完整学习的链条。一方面,完善的课程目标与课业支持体系,让课堂能够基于系统规划,深度整合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课堂上完成基于已知、解决未知、精讲精练的过程,有效提升课堂本身的质量,为课业的落实与减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基于不同需求和学力水平学生的落实状况,教师总体设计“巩固、补充、拓展、创新”等多种类型的作业,让作业有趣、有效、有针对性。此外,针对三级课程,小学教育可以通过年度、学期、月度的年级组际、学科组内的统筹,进行单元整体构建,形成学科内基于学科素养、基于问题解决,跨学科和超学科的月度任务群、年度课程群等多种单元组合方式,并在落实的过程中,指向目标学科认领教学内容、探索课堂落实途径,形成课业优化方案。由此,课堂成为全面发挥学校的育人主体功能、贯通课程和课业的轴心。
  2、以课堂为杠杆左右协同:统筹学科学习与其他活动
  小学教育要立足课堂,创设真实与虚拟的情境,激活学生对学习与活动本身的兴趣,落实“兴趣+方法”的高阶思维培养;在情境中由真实问题驱动,在持续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建立与己有经验和生活的关联。比如,四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上学习有关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后,师生可以结合同年级语文课中“科技的精彩”单元“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及道德与法治中“环境污染大搜索”等学科内容和方法,确定如“以调查与保护社区‘两河一塘’水质,保护荷塘生物多样性为任务”的小课题研究。师生家长共同形成学伴小组群进行荷塘水样的采集,检测荷塘水质以及河底淤泥对水质影响,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收集社区居民对改善荷塘水质建议,最终形成《“两河一塘”水质调查与改善》报告。
  3、以课堂为中枢,前后联动、贯通、统筹:“课内育人+课后育人”
  全天候联通课内与课后,构建“线上+线下”的双重育人生活。一方面,学生人手一张课程表,课程菜单全自选,推动每学期的个性“N”课程成为高质量课堂育人的强助攻。另一方面,课后服务分层分类,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时间全保障,满足个性化需求与贯通培养序列。
  (1)“类对类”满足差异化需求。由学业指导类(主要指向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兴趣发展类和高水平学生社团(后两者主要分为: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综合类)三个维度组成。所有的“N”课程必须与国家课程形成“育人指向统一、素养目标一致、实践方式多元、学习体验丰富”相贯通,并以学期为单位调整课程供给。
  (2)“层对层”培养序列贯通。形成“全学科教师共同发现学生成长生长点-推荐选择兴趣类课程学习-具备一定水平后进入社团进阶发展”的培养机制,形成贯通的培养序列,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且有持续学习、进阶的空间。
  (3)“键对键”平台联结反馈。研发课后服务的自主选课平台,供学生、家长根据兴趣和需要选择喜爱的课程。通过平台的互动反馈功能,收集课程预期、改进课程供给;通过平台的数据记录功能,及时观察、反馈、助推儿童的兴趣爱好发展;通过平台的交流互动功能,让儿童找到志趣相投的学伴。借助智能手环,联动校内外,全天候跟踪记录,形成数据分析,对肥胖率、运动习惯等关键指标过程性诊断与反馈,为每个学生私人定制发展报告,以体育改造大脑,调节身心,积极合作,实现力量审美及意志品质等迁移价值。
  (4)“点对点”针对性课程引导。班主任作为学校教学与日常统一管理的首要负责人,提供如短板弥补型、特长强化型、视域延伸型选课指导模式,负责引导学生的课后选课服务。班主任做好统筹工作,联动社团及N课教师,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并提供结构性供给,让学生在课后不仅学习有所进步,更能够扩大见闻、结识朋友、全面提高能力。
  (三)一日为师:画龙点睛,减盲目增使命
  “双减”政策的实施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变化,比如各个地方推行的“5+2”模式,即学校在放学后2小时开展课后服务,这让学生的在校时间延长,教师的工作也发生了改变,[6]现在教师不仅需要关注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的提升,也要顾及其与课下的延时服务的双向衔接与有效过渡。小学“一日图景”最重要的画龙点睛部分和真正的刻画者来自教师的“每日工作”,教师承担着课堂教学和课下服务的双重育人使命。
  “双减”政策的实施加强了学校的育人职责和课后服务的育人作用,对课程资源、作业衔接设置以及时间和精力的付出作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这意味着学校和教师要经受住常态化、持续性的挑战。教师们需要适应学生在校时间延长的考验,发挥更高水平的教导力。与课堂教学相比,这种课后辅导力量不容易被衡量,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