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7版
聚焦新质生产力 打造广西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

主导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三)区位优势助力,构建新质生产力新格局
  广西坐拥“三沿三联三市场”之利(沿海沿江沿边,联接大湾区、联接西南中南、联接东盟,毗邻粤港澳大市场、西南中南大市场、东盟大市场),具有“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
  一是积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抢抓RCEP机遇,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提升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枢纽功能,畅通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出台《广西提质增效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加快推进要素成本、政务服务、产权保护等经营主体关切的重点领域改革。2023年,广西与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增长23.7%,边境贸易同比增长27.6%。
  二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加快沿边临港产业园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建设,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吸引人才、资本、信息等优质生产要素集聚广西,推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梯度,增强高效的产业配套能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提升产业辐射能力和备份能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三是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发展面向东盟的算力枢纽、通信网络枢纽等,成功举办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等重大对外科技交流活动。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获国家批复建设。
  广西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现实挑战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不仅对区域的经济基础、科技实力有较高的要求,对与之配套的人才储备、市场机制、发展环境、行政效率等要素也提出较高的要求。跟其他西部地区一样,广西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面临不少挑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仍待解
  广西属于边疆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省份发展新质生产力相比处于不同阶段。
  一是地区间马太效应显著。规模经济的差距是制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相较西部地区,东部发达地区市场体量更大,供应链体系更为完善,更易形成规模效应、协同效应。
  二是财政“造血”能力不足。财政可持续性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支撑点,2022年,广西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居全国25名,长期依靠中央转移支付,财政可持续水平仍需提升。
  三是技术市场化运作机制有待提升。2022年广西技术市场成交额为226.99亿元,位居全国22名,技术贸易和科技成果转化活跃程度不高、地区科技成果吸纳能力不强。
  四是科研投入不足。广西R&D经费投入强度长期低于1%,2022年,该指标居全国第28名,不及全国水平的3成,科技投入经费不足广东、江苏的十分之一,投入强度较弱。
  (二)工业产业形态仍较为传统
  相较产业发达地区,广西工业产业形态仍较传统。
  一是价值链低端的现状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广西工业产业多处产业链前端,多为原材料及加工业,产业单一,附加值偏低,工业产业总体发展情况对比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区内各类金属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及公共事业产值占工业营收的44.74%,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量居全国第14名,利润总额排名却居全国24名,呈现“多而不强”的特征。
  二是工业总体生产效率普遍较低。2023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多4.66元,比发达省份如广东省多6元;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3.0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成本和盈利能力处于全国相对落后位置,对比发达省份仍有较大差距。
  三是企业科技投入内生动力不足。广西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量居全国第20名,R&D经费居全国第22名,R&D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不及全国水平的50%,工业企业整体缺乏科研投入动力。
  (三)人才要素亟需协调发展
  人才要素是广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一是人才虹吸效应显著。人才虹吸效应叠加区内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