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8版
聚焦新质生产力 打造广西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柳工装载机总装车间的繁忙景象

业就业机会岗位不足导致广西常年处于人才流失状态,发达地区对广西人才虹吸效应显著,广西应届高校毕业生流失率从2021年近三成扩大至2023年近四成,呈逐年扩大趋势,大量高校毕业生流向珠三角等发达地区。
  二是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广西每十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未达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受大学教育人口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末位。2022年,广西普通高校生师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科教人才培养能力仍是短板。
  三是高层次科教平台建设不足。2022年,广西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仅占全国1.24%,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仅占全国0.7%;有高等学校85所,但仅有1所“双一流”高校,教育科技平台建设水平无法满足区内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广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要素,锚定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大胆突破、精准落子,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合理布局,探索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新优势、产业新形态、竞争新优势,走出具有广西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擦亮金字招牌:加大绿色生态要素配置结构转型
  广西绿色发展潜力巨大,可积极探索实现生态价值转换,促进绿色要素高效配置。
  一是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结合地区禀赋,着眼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畅通绿色信贷等绿色投融资渠道,提高绿色产业质量和效益。持续引导社会资本等各方面资金支持、参与绿色发展。建立健全“GDP+GEP”考核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完善生态治理机制,调控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措施,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形成符合广西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二是进一步推动绿色产业化。要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构建能源供给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体系;建设优质林业资源富集区,做大做强林业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广西大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等新型服务业,打响广西特色康养品牌。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再生利用农业废弃物,推动绿色农产品贸易。持续开发可再生能源,做强新能源产业,调整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发展具有能耗低、污染少、排放少的绿色低碳产业,形成绿色生态供应链,赋能绿色消费新模式。
  三是进一步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应用。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主引擎,要注重清洁能源、资源节约等领域技术提升,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搭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共建的绿色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先进地区绿色研发技术,建立绿色技术交易平台,加强绿色生态相关学科建设,创新绿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进绿色科技人才,推动绿色技术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以绿色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
  (二)抢抓发展机遇:全方位构建开放融合发展新格局
  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用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打造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一是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新机制。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全局,促进东中西部交流合作,积极承接先进发达省份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全国大市场,以差别化经济政策赋能边疆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和增强造血功能。深入发掘内部潜力,推动财税体制改革,高效配置新增要素,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控防范新增债务风险,不断提升政策和资金的针对性、精确性和实效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
  二是充分用好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出台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系列政策及配套措施。积极推进海上风电、海洋药物等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谋划海洋科技产业项目,加快培育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深入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对接,加强与国内其他沿海省份合作,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及长江经济带等地区产业转移。大力推动与发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