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2版
新质生产力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中电建青海共和50MW塔式光热电站

  (一)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大地结出丰硕成果。
  一是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完成试点任务,青海湖国家公园全面完成创建任务,成功举办两届国家公园论坛,省部共建国家公园示范省高位推进,为国家公园建设贡献了青海方案。五级河湖长制全面建立,林长制、草长制积极推进,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三大河流干流出省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基础不断厚植。
  二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顶层设计,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有序落地实施,环保机构垂改成效凸显,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深入推进,持续深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排污许可管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等改革事项,常态化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积极向社会传递“容量有限、资源有价、使用有偿”环境资源价值理念。
  三是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全省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成效。青海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高原美丽城镇、民族团结进步“五个示范省”建设为载体,以生态、循环、数字、平台“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东工业园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省循环经济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以上。
  四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9%。污染防治由单一治理向系统保护修复全方位转变。制定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持续优化民生领域、小微企业项目环评服务。推进实现排污许可全覆盖和“一证式”管理。开展生态环保服务日活动,“面对面、零距离”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更好支持推动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二)科技发展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动力
  青海从“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出发,瞄准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科技需求,健全完善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区域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科技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全省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历史性跨越。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高寒矿区植被恢复、黑土滩治理、盐碱地综合改良等技术应用取得突破。研究制定地方环保标准,石棉尾矿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填补国内空白。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区建设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零碳产业园,积极探索实现“双碳”目标可行路径。以数字算力为抓手,成立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实现全省碳排放数据的采集、挖掘、监测、分析、共享和应用工作,更通过不间断地开发各种算力模块为全省碳排放监测、碳普惠、碳交易、碳金融、碳信用业务提供数据服务支撑。③一系列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为守护好“中华水塔”、保护好三江源注入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三)新兴产业发展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牵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深化应用为支撑,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紧密相关。2017年以来,青海全省新能源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年均增速达26%,2024年第一季度,从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8%。一季度,以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太阳能发电、风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