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3版
新质生产力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7%,高于规上工业增速25.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7%和10%,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9.5%和19.2%。④
  高算力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青海的清洁能源发展优势和东数西算的重要机遇,青海在为国家提供绿色算力方面潜力巨大,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转型发展优势明显,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青海水能、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迅速,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新能源装机占比、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三项指标保持全国领先,绿色能源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
  绿色金融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及治理,引导资源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流向理念、技术先进的部门,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驱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工具。而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特质和生态底色,又决定了绿色金融在其中的牵引作用必不可少。青海绿色金融在国家公园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双碳目标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大有可为,借助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风投、绿色指数以及相关绿色衍生品,以丰富的绿色金融工具来增强绿色金融服务的能力。依托丰富而精准的绿色金融服务供给,整个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将加快实施绿色化,从而增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成色。⑤
  (二)加快绿色创新能力培育和转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渗透、融入在生产力发展的各个要素、环节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也指出:“要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青海应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和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逐步积累一批原创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着重在典型脆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解决关系民生的水气土等环境保护问题、节能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绿色勘探开发、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系统部署,同时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先进的技术成果逐步推广应用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国民经济环节,逐步构建先进实用、自主可控、适合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领域科技创新技术体系,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和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以增进人民生态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生产力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其在价值层面指向了人民福祉。“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两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新质生产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不仅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更要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层面着力。
  一要发挥社会公众作用。在节约资源、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光盘行动”等方面引导构建全民参与绿色经济建设、推动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氛围。全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使广大人民群众提升对绿色低碳的内心认知,久而久之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为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塑良好的社会土壤。
  二要让人民分享到更多的生态红利。绿水青山、蓝天碧水、新鲜空气是保证人民群众享有生态福祉的基础。同时,政府层面可进一步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在新能源汽车、高效能电器等低碳环保的产品消费以及绿色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让人民群众从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感受更多的实惠,得到生态保护的参与感,形成绿色生活的内生动力,进而通过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以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合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注释
  ①黄承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形态和新道路》,载《光明网》,2021-07-19。
  ②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③「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青海:构建“智慧大脑”编织算“绿”图谱》,载《青海日报》,2024-04-25。
  ④数据来源于青海省统计局。
  ⑤李敦瑞:《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意蕴和推进路向》,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9(02):92-103页。
  作者简介
  李婧梅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