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1版
内蒙古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研究
  内蒙古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发展内蒙古能源新质生产力是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重要引领,遵循新质生产力理论建立促进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蒙古模式,既需要立足当下、因地制宜,也需要按照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规律,不断优化内蒙古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条件,持续增强全社会对能源新质生产力的支撑能力,把能源新质生产力培育成为内蒙古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一)推动政企融合的能源产业互联网建设
  壮大内蒙古能源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内蒙古能源领域的未来产业,高质量完成建设我国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任务,把内蒙古建成国家乃至世界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地,需要汇集起更为丰富的产业发展资源、科创资源、基础研究资源。首先,需要内蒙古能源领域自身的力量不断壮大,形成自身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力、发展能力。其次,要构建开放包容、连接紧密的系统,畅通与其他省区和国家先进领域能源生产要素的流动渠道。加强数字化能源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既能够聚合内蒙古区内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资源要素,沟通内蒙古区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上各主体的需求,也能够通过加强平台运作,疏通与内蒙古区外各类市场主体的联通渠道,为内蒙古能源新质生产力建设提供不竭的资源要素供给。
  (二)在呼和浩特打造中国能源总部集聚地
  随着数字化提供虚拟工作场景技术的不断革新,能源全产业链的跨地域空间调度和管控变得更加可行。选择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最适应人才集聚的首府呼和浩特,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金融资源、数字资源等多元要素的综合供给中心城市,以更好满足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需要的企业家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交流碰撞的要求。促进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领域的人才汇集和集聚,建设多元化人才工作生活集聚化的人才高地,是建设国际国内一流的能源领域区域创新平台的基础性工作。呼和浩特可以为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的保障能力建设空间。加快呼和浩特中国能源总部集聚地建设,应作为改善内蒙古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条件的重要措施。
  (三)壮大以地方大学为主体的产学研体系
  将内蒙古相关大专院校建设成为促进内蒙古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发、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基本职能,不断完善内蒙古高等院校的能源研教培系统,增强内蒙古对接世界能源各领域先进科学技术的对话能力、对接国内高水平能源科研院所合作能力以及对接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生产企业的服务能力,赋予高等院校在能源领域开放办院系、办实业的职能和责任,通过制定任务性要求以及激励性政策,释放高等院校和高等院校教职工致力于能源科技创新、能源生产力发展模式创新、能源人才培育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厚植内蒙古生成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土壤。
  结 语
  发展内蒙古能源新质生产力,是稳固内蒙古能源产业优势,提升内蒙古新型能源体系竞争力,完成好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任务,增强现代能源经济对内蒙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支撑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内蒙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对此,内蒙古不仅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同时也需要增强对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支持与保障,助力能源新质生产力的稳步快速成长,从而使其成为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参考文献
  [1]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载《改革》,2023(10):1-13页。
  [2]高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载《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06):127-145页。
  [3]李政、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载《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06):146-159页。
  [4]周宏春、管永林:《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基本内涵与支撑体系》,载《能源研究与管理》,2023,15(01):1-11页。
  [5]王震、李博抒、梁栋:《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研究》,载《油气储运》,2023,42(09):961-967页。
  [6]李金铠、刘守临、张瑾:《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以绿色化、低碳化、生态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载《生态经济》,2023,39(06):13-17页。
  作者简介
  辛倬语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与政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