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6版
山东地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探析
持,帮助少数民族提升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三)公共文化的涵养,培育共同体精神
  公共文化的重构是各族群众互嵌式文化交融的内生性动力。公共文化的涵养也是多民族群众形成共同体精神的纽带。[10]多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融也是消解文化隔阂,建立社区互嵌式发展认同感的基础。
  其一,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应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宣传活动,通过举办主题讲座、文化展览和座谈会等形式,不同民族的居民可以在互嵌式社区建立共同的精神纽带,增强对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
  其二,加强民族文化研究与传承。通过设立研究机构、资助学术研究项目,深入挖掘和记录山东多民族的文化习俗,以促进对多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传承;组织专家学者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推动多民族文化习俗的传承与发展。
  其三,建立跨民族交流合作的平台和机制。支持社区与大中专院校、文化艺术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民族文化交流项目;鼓励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多民族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居民了解和传承各自的文化习俗,为跨文化意识的增强提质。
  其四,注重社区层面的各民族文化习俗结构互嵌。通过成立社区文化小组、举办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开展邻里交流等方式,促进多民族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政府还可以支持多民族社区的文化建设项目,提供经费和资源支持,鼓励居民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如民族音乐会、舞蹈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
  其五,鼓励创新,让多民族的居民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政府可以提供支持和激励措施,鼓励民族艺术家和文化团体开展跨民族合作,创作融合创新的文化作品,展示各个民族文化习俗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政府应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多民族的传统技艺和习俗得到传承和发展,使其成为多民族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 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具有多维度的整体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提供了政治价值的目标,而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设稳定的实体性建设。通过对山东地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存在问题为基点,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探析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路径。
  以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激活多民族的共同精神、智慧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融会贯通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多民族的发展提供共生共融共发展的社会空间。
  参考文献
  [1]齐卫平:《灵魂与总纲:党的二十大主题意蕴的理论阐释》,载《行政论坛》,2023,30(02):5-11页。
  [2]郝亚明:《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03):8-12页。
  [3]张彦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民族互嵌式治理初探》,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56-64页。
  [4]《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载《人民日报》,2021-08-29(1)。
  [5]孙钦忠:《对口援疆与新疆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4):119-124页。
  [6]高向东、高鹏飞:《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创新举措:民族互嵌格局研究进展与未来进路》,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05):116-124页。
  [7]张鹏:《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现实困境与未来走向》,载《广西民族研究》,2018(1):10-17页。
  [8]刘永刚、胡玲惠:《民族互嵌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治理路径》,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5):118-126页。
  [9]李玉雄、许廷云:《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境遇和突破路径》,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05):97-104页。
  [10]汤夺先、王增武:《互嵌与共享:新时代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研究》,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03):5-16页。
  作者简介
  夏 田 山东现代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张 静 山东航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区域发展
  张光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民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