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9版
大历史观的理论内涵及其数字化培育路径
意识决定人的现实生活,而是人在以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现实生活中生成了意识,其中当然包括历史观的生成。因此,要培育社会大众形成大历史观,必然要立足于人们当下的生活样态。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要依托的数字文明时代,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造人主观世界的路径必然要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否则就脱离了实际。
  (一)大历史观培育载体可视化运用
  这是一个视觉的时代,无数夺人眼球的图像、视频通过各类数字化平台吸引着大众的目光,让徜徉在视觉海洋的人们静下心来读一篇长文已非常困难。有学者指出,“人们能更好地记住10%的听到的东西,30%的读到的东西,但是却可以记住80%的看到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知人们何为真善美、何为假丑恶,强调要善于运用各类各式的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与其他载体综合运用,通过可视化的图片、视频的数字传播,可以提升大历史观培育的有效性。
  在数字文明时代来临之前,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依托语言文字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传媒载体等培育教育对象的历史观。数字文明时代的来临,不是要否定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而是通过载体的综合运用,为上述载体赋能。基于算法技术赋能的网络载体是传统网络载体的新形态,可以与其他载体有机结合,发挥更好的教育作用。例如,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既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肩负着向全社会传播先进科学思想文化的重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短视频平台开通官方账户,除了发布日常资讯,还利用图片、视频形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其中不乏大历史培育的内容,高校短视频平台就是网络载体与语言文字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等载体的综合运用。更重要的是,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技术,分析网络用户的思想现状,将大历史观培育的内容精准推送给网络用户,尤其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对象的青少年群体。除了网络可视化资源,现实世界中包括绘画、雕塑、博物馆等在内的文化载体也是大历史观培育的可视化资源,雄伟的历史纪念场馆和精湛的艺术作品背后所表达的历史观念通过视觉化的形式直达人内心。
  未来,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大历史观培育载体的可视化运用要朝着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提升官方数字化平台的算法水平,官方数字化平台是非营利性的,政治站位和内容质量高,利用算法技术提升覆盖面和精准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二是要建立健全商业数字化平台的监管和承担社会责任制度,保证商业数字化平台在从事经营活动的同时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三是运用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大力传播现实世界的可视化资源,让更多的大众通过智能设备更便捷地感受艺术作品和线下场馆的魅力。可以预见,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人们有机会在虚拟现实中“亲身经历”重大的历史时刻,为大历史观培育提供新型载体。
  (二)大历史观培育生态智能化构建
  党政工团组织和全社会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将数字技术全面运用于大历史观培育,必将形成大历史观培育的智能化生态。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员参与的特点,形成了党领导下的,党政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骨干的大思政格局,这一格局为大历史观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数字文明时代来临之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直接对社会大众实施教育的机会有限,社会大众只有通过主动关注官方传媒,参与官方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才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教育,大历史观培育很难形成完整生态。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为党政工团组织和全社会的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形成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化大历史观培育生态提供了可能。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思想信息收集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实施和反馈等环节,思想信息是贯穿教育全过程的关键因素。
  在数字时代,社会各阶层的思想状况能够更加便捷、精确地通过各类数字化平台收集,思想信息按照权限传递给不同的抉择主体, 可以大幅提升决策效率和准确性。尤其是在重大历史纪念日、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的时点,人们的历史观极易受到影响,对舆情的实时掌控尤为重要。决策主体完成决策之后,需要教育主体在实施过程中实时反馈,调整、修改决策,这一过程就更加需要将不断生成的思想信息源源不断地分级、分类反馈给决策主体,形成动态决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历史观培育生态智能化构建要着力构建信息治理体系,在党的领导下,打破政府内部、行业内部、政府与行业之间的“数字孤岛”,通过制度建设理清不同培育主体的角色,建立不同环节中培育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机制。
  (三)大历史观培育过程个性化驱动
  社会大众在接受学校教育阶段,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重在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