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0版
大历史观的理论内涵及其数字化培育路径
    科技赋能“全景式”党史学习教育

培养方案的统领下,以教材、大纲和教案为框架展开教育,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相对稳定。历史观培育与历史关系密切,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看,既包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又包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历史,还涉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等。上述历史中涉及大量的史料、史实,可以从不同视角梳理和解读,时下热点事件亦可以从历史角度予以回应,这些任务仅靠社会大众在学校教育阶段是无法全部完成的,需要历史题材的内容生产者一起参与。
  在各类数字化平台中,存在着大量历史题材的内容生产主体,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他们不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成员,但是他们为大历史观培育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素材,为大历史观培育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数字平台的平等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征,使教育对象在大历史观培育过程中的个性更加凸显。
  在线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居于主导地位,教育对象居于配合、参与的从属地位,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反馈活动,以及与教育者的互动都在教育者的安排下进行。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地位,在数字平台中发生了较大变化。以短视频平台为例,教育者成为了内容生产者,其在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身份被弱化甚至隐藏,教育对象以平台使用者的身份选择视频和观看短视频,并自主运用平台提供的功能发表观点、与内容生产者及其他使用者互动。这些功能的使用弱化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差别,教育对象动动手指就可以在观看过程中反馈和互动,并且教育对象的反馈和互动向内容生产者和所有使用者开放,这些反馈和互动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短视频的一部分,影响着内容生产者未来的生产活动和后续使用者的观看体验。
  当然,个性化驱动大历史观培育过程仅靠短视频平台的评论和弹幕功能是远远不能实现的,要基于数字化技术打造个性化驱动的培育全过程。从教育对象打开数字化平台开始,平台就运用算法模型为教育对象提供基于个体思想现状的培育路径,将历史事件、热点新闻、理论学习、线下资源等素材通过文字、图像、视频、虚拟现实等形式精准排列组合,并根据教育对象的反馈动态调节,整个培育过程由教育对象本人的个性化思想信息驱动。当然,这样一种培育过程的实现有赖于国家整体数字化战略的推进,它需要国家的持续投入和统筹推进,在确保数据安全、技术可靠的前提下,健全标准和规范,实现社会成员在各种复杂交错的场景下持续接受个性化驱动的培育过程。
  参考文献
  [1]《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载《人民日报》,2021-2-21(00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人民日报》,2017-10-19(00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习近平:《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载《人民日报》,2017-09-30(001)。
  [7]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载《人民日报》,2013-11-08(006)。
  [8]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0-09-04(002)。
  [9]《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02-26(002)。
  [10]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李 果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