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1版
批判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逻辑
郑嘉禹 赵彬宇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2023年青年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陕西的生动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3QN01)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深刻的文明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吸收和借鉴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中产生的,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前进方向,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在“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特质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特殊表征,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也是最大优势,真正实现了矛盾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有机结合。在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前进方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于世界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具有借鉴意义。因此,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特别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通向更高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实现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纵观人类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每个国家都在探寻着适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唯一不变的准则就是要符合本国的实际。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的现代化道路变得简单化,按照社会制度来划分,即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现代化,其逻辑起点就是“资本至上”。建构在资本逻辑上的西方现代化,自诞生之日起就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这个矛盾与生俱来,无法克服,这也成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缺陷表现为“异化劳动引发的文明发展悖论、工业文明加剧人与自然关系失调、技术理性支配的负面效应、资本扩张导致全球格局失衡”。[2]尽管随着无产阶级的斗争,世界形势的变化,西方现代化的模式也在适时进行改变,特别是“二战”以来,各种福利的增加,但仍然无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性。中国式现代化则摒弃了这种现代化模式,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
  在价值追求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换做当代的话语体系就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某一阶级某一集团的利益,真正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复归,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至上”的价值逻辑,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当代映射。受资本逻辑的支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追求资本增值为目的,致使“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3]劳动发生了“异化”,从而使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最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变成了资本的奴隶。而“异化”的根源就在于私有制的存在。因此,要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也就是让劳动成为人自由自觉地活动,就必须消灭私有制,代之以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成为外在于人的强制性的活动,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劳动者始终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奴役,无法实现人的解放。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