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4版
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参与学校民主治理的多方责任
陈 静 林佩云
    广东培正学院校园一角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治理能力同样需要走向现代化。民办高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学校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通过对位于广州市花都区几所民办高校的调研,发现教师参与民办高校的民主治理仍存在动力不足、参与途径不多、缺乏治理文化等问题。为充分发挥教师参与学校民主治理优势,从政府、学校和教师多元协同角度,探索了民办高校民主治理的有效路径。

  结合国家对高校治理改革、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要求,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与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而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紧密相连的教师参与高校民主治理问题亟须引起关注。
  现状调研
  现代化教育治理离不开多元治理主体参与,教师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全程参与者,是学校治理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中的一环。为进一步探索民办高校教师参与学校民主治理情况,对广州市花都区三所民办高校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调研方法为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深度访谈。
  (一)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内容及程度偏低
  根据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内容及程度的交叉统计发现,教师参与学校各项事务治理的均值最高为“教学事务”,因教学事务为教师的本职工作,自然参与度会表现为最高,但分值稍高于“了解情况”的层级,仍未达到“表达意见”的程度。针对不同身份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程度的差异分析发现,对“是否教职工代表”和“是否学术组织代表”参与治理程度的数据分析发现,民办高校教师参与治理的差异性不显著,而在“是否拥有管理职务”和“是否拥有高级职称”的参与治理程度的差异性表现为显著。对比可知,民办高校拥有管理职务或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参与治理的仍属少数,大多数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内容和程度均偏低。
  (二)教师被动参与学校治理的途径占比较高
  在调研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渠道方面,有50%的教师选择了“教研组会议”,占比最高,这说明教师是教学事务的主体,而参与本职工作(教学和科研)的最基本途径即“教研组会议”,倾向于这个选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37.39%的教师选择了“座谈会”,教师通过“座谈会”主动了解学校事务的比率较高,说明教师有主动参与学校事务的意愿,但离积极主动的参与方式仍有一定差距。作为“主动”参与方式的“校务委员会”“意见箱”“咨询会”占比均在10%以下,其中占比最低的参与途径为“校务委员会”,占比在5%以下。由此可见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主动性不足,主要表现为被动参与状态。
  (三)教师参与学校治理主要满足安全感需求
  在“参与学校治理对教师的影响”的调研中,“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