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KMO检验系数为0.89。根据效度检验标准,KMO大于0.5,Sig小于0.01即有效。因此该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数据来源
2023年9月至10月,课题组对西北政法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按学院、专业、研究生类别、性别等对调查群体进行了配额抽样。本次调查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发放840份问卷调查,回收829份,人工识别和统计分析识别剔除无效问卷(作废卷、作伪卷)共31份。最终进入统计分析的有效问卷为798份,有效率为96.3%。
调查结果统计
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认识既有群体的一致性又有个体的差异性。因此,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分析,需要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一)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认知情况
对学生关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目的的认知情况,从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进行了考察。在问及“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时,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选择有所差异。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选择比例更高一些,对研究生阶段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27.8%的同学选择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说明研究生阶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属性认识也在不断增强,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对教学方式的认可情况
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实效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调研显示学生在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为主,但教师讲授为主却不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在问及“您最喜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时,25.2%的学生选择了案例教学;21.8%的同学选择了课堂讨论;21.1%的同学选择了专题教学,19.8%的同学选择了自主研究式学习,仅10.1%的同学选择了教师讲授为主。
(三)对教学效果的认同情况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期待、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调研中89.7%的学生希望在思政课教学中将时政热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53.7%的学生认为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研究生中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果显示对授课非常满意的为40%左右,可见还有较大空间改善教学质量。
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效果,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方法
对分课堂,即ThePADClass,是由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2014年提出的一种原创性课堂教学模式。
(一)构建完整的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前后相继和相互关联的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教师讲授(Presentation);第二阶段,内化吸收(Assimilation);第三阶段,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总结(Discussion)。这也就是将对分课堂称为“PAD”模式的原因。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为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讲授内容包括:以新时代新思想为导论,新时代论、历史使命论、经济建设论、民主政治论、文化建设论、社会建设论、生态文明建设论,重要保障论、大国外交论和党的领导论。这些章节中除了经济建设论讲授2次,其余章节均讲授1次,教学合计12周,每周3学时,共计36学时。针对每一章节讲授时,主要是框架性和重难点的讲述,其余知识点通过给研究生留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内化吸收阶段进行学习。
具体来说,关于重要保障论这一章的学习,教师主要对其重难点进行讲授,在讲解关于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和指导意义,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重大意义,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的基本立场和重大原则等三个重点后,着重讲授为什么说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如何确保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实现,为什么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等难点问题。研究生要根据教师预留的学习任务课后进行自学,需要学习理解为什么要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维护国家安全的首要位置,为什么必须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如何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等基本内容。引导研究生通过查阅研读相关文献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三个问题,以及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经过深入探讨,不断提升研究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班容量较大,小组较多的情况,每学期设置3次课堂讨论。每次课堂讨论中的全班交流都要求各小组的主题发言人用PPT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汇报展示完毕,要接受其他小组人员的提问,推进问题的深化认识。
(二)不断完善思政课的评价机制
思政课是开展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与一般的专业课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特殊性在于其评价时除要符合一般课程的评价要求外,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要求。复杂性在于其要考核学生的认知、情感、政治态度、政治行为、价值观等多个层面,而且这些方面较难进行量化考核。针对思政课考核中的这些问题,全国各高校也尝试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其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对研究生思政课的考核可以将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权重,更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两者同时并重,建立师生之间互评、生生之间互评的多维度考核机制。多维考核涉及课堂考勤、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以及课堂辩论等多个环节,这些考核都纳入平时成绩中,最终成绩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
不断完善研究生思政课的考核评价机制,能够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研究生进行不同层次学习和科研的需求,提升本课程最终成绩评定的精准度。同时,鉴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班容量较大,如何进一步激发每一位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仍需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赵金子:《对分课堂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
作者简介
汪小宁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历史社会学
(三)数据来源
2023年9月至10月,课题组对西北政法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按学院、专业、研究生类别、性别等对调查群体进行了配额抽样。本次调查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发放840份问卷调查,回收829份,人工识别和统计分析识别剔除无效问卷(作废卷、作伪卷)共31份。最终进入统计分析的有效问卷为798份,有效率为96.3%。
调查结果统计
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认识既有群体的一致性又有个体的差异性。因此,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分析,需要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一)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认知情况
对学生关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目的的认知情况,从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进行了考察。在问及“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时,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选择有所差异。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选择比例更高一些,对研究生阶段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27.8%的同学选择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说明研究生阶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属性认识也在不断增强,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对教学方式的认可情况
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实效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调研显示学生在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为主,但教师讲授为主却不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在问及“您最喜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时,25.2%的学生选择了案例教学;21.8%的同学选择了课堂讨论;21.1%的同学选择了专题教学,19.8%的同学选择了自主研究式学习,仅10.1%的同学选择了教师讲授为主。
(三)对教学效果的认同情况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期待、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调研中89.7%的学生希望在思政课教学中将时政热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53.7%的学生认为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研究生中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果显示对授课非常满意的为40%左右,可见还有较大空间改善教学质量。
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效果,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方法
对分课堂,即ThePADClass,是由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2014年提出的一种原创性课堂教学模式。
(一)构建完整的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前后相继和相互关联的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教师讲授(Presentation);第二阶段,内化吸收(Assimilation);第三阶段,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总结(Discussion)。这也就是将对分课堂称为“PAD”模式的原因。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为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讲授内容包括:以新时代新思想为导论,新时代论、历史使命论、经济建设论、民主政治论、文化建设论、社会建设论、生态文明建设论,重要保障论、大国外交论和党的领导论。这些章节中除了经济建设论讲授2次,其余章节均讲授1次,教学合计12周,每周3学时,共计36学时。针对每一章节讲授时,主要是框架性和重难点的讲述,其余知识点通过给研究生留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内化吸收阶段进行学习。
具体来说,关于重要保障论这一章的学习,教师主要对其重难点进行讲授,在讲解关于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和指导意义,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重大意义,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的基本立场和重大原则等三个重点后,着重讲授为什么说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如何确保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实现,为什么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等难点问题。研究生要根据教师预留的学习任务课后进行自学,需要学习理解为什么要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维护国家安全的首要位置,为什么必须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如何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等基本内容。引导研究生通过查阅研读相关文献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三个问题,以及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经过深入探讨,不断提升研究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班容量较大,小组较多的情况,每学期设置3次课堂讨论。每次课堂讨论中的全班交流都要求各小组的主题发言人用PPT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汇报展示完毕,要接受其他小组人员的提问,推进问题的深化认识。
(二)不断完善思政课的评价机制
思政课是开展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与一般的专业课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特殊性在于其评价时除要符合一般课程的评价要求外,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要求。复杂性在于其要考核学生的认知、情感、政治态度、政治行为、价值观等多个层面,而且这些方面较难进行量化考核。针对思政课考核中的这些问题,全国各高校也尝试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其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对研究生思政课的考核可以将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权重,更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两者同时并重,建立师生之间互评、生生之间互评的多维度考核机制。多维考核涉及课堂考勤、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以及课堂辩论等多个环节,这些考核都纳入平时成绩中,最终成绩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
不断完善研究生思政课的考核评价机制,能够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研究生进行不同层次学习和科研的需求,提升本课程最终成绩评定的精准度。同时,鉴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班容量较大,如何进一步激发每一位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仍需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赵金子:《对分课堂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
作者简介
汪小宁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历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