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8版
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陕西特色新质生产力
    陕西天行健车联网公司展示车辆智能管理平台应用情况

习,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产业和技术优势。
  最后,做好生产管理和质量把控,提高品牌竞争优势。政府部门要注重投资引导,因地制宜引进配套企业,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优化营商环境,严厉遏制扰乱正常经济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严格惩处骗取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资金的问题企业。市场主体要加大同质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整合业务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更新设计理念,完善设计流程,升级生产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提供实用且美观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完善各环节的质量监控,畅通问题产品召回渠道和售后服务通道,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质量升级。
  (三)完善用才制度,夯实人才基础
  新能源汽车带动传统汽车行业向智能化、电动化、低碳化方向发展,汽车已由传统的交通工具升级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品,单一的机械工程知识体系不能满足未来汽车行业发展需求,跨学科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引进和人才结构优化是当务之急。
  首先,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发挥好陕西工学学科的强劲优势,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和市场需求,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依托,做好专业设置优化调整,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如增设智能汽车类专业、将车辆工程专业升级为一级交叉学科,将计算机、自动化、电子信息等基础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通过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活力,鼓励校企合作,高校端增设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新能源汽车相关零部件的研发、生产、测试等环节;企业端鼓励工程师参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带领在读学生实习实践,合作建设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平台。
  其次,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吸纳更多复合型人才来陕就业。利用好“校招共用”引才方式,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定期梳理相关领域人才空缺情况,企业提需求,高校牵头办,引进一批“科学家+工程师”人才力量;改进人才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科研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建立健全人才分级管理、分类评价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分配绩效奖励,破除待遇与“帽子”“头衔”深度挂钩的模式,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加大人才后勤保障力度,做好人才的住房、医疗健康、子女入学等保障工作,帮助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使人才池资源“留得住”。
  最后,对焦产业需求,优化人才结构。强化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建设一支年富力强、技能熟练、善于学习的新型技术工人队伍,满足新能源汽车行业智能化生产的需要;精准培育既了解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前景,又懂得相关技术内涵的专业化、复合型科技经纪人,规范科技经纪人的从业标准、素质要求和薪酬模式,充分激发其市场和技术连接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爱贞、沙子璇、温世杰:《产业链支撑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2):54-72页。
  [2]洪吉超、梁峰伟、杨京松、李克瑞:《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载《科技导报》,2023,41(05):49-59页。
  [3]刘宗巍、宋昊坤、赵福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载《中国科技论坛》,2023,(12):137-148页。
  [4]王进富、李婷婷、张颖颖:《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提升产业链韧性路径研究——以比亚迪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载《科技进步与对策》,1-10页。
  [5]张夏恒、马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科学性及着力点》,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页。
  [6]冯华、吴月辉、谷业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载《人民日报》,2024-04-20(001)。
  [7]甘甜、苗雨蒙:《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载《陕西日报》,2024-03-06(006)。
  [8]张鑫:《实施“三项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载《陕西日报》,2024-03-06(006)。
  作者简介
  范宇辰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财务处干部,研究方向为绿色财政、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