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8版
榆阳区因地制宜打造伙场庭院经济
——精耕庭院方寸地 巧写振兴大文章 杜 欣
    美丽田园黄崖窑村

  农家小院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窑洞民宿让游客在田园风光中邂逅“诗和远方”,农家美食、乡土陈设透露着浓浓的黄土风情,景区串联起分布着多种业态的伙场庭院经济示范带……这些都是榆阳区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打造伙场庭院经济的生动实践。
  “伙场+种养”“伙场+采摘”“庭院+康养”“庭院+民宿”……近年来,榆阳区聚焦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群众在家门口致富的目标,坚持依法依规和实事求是两项原则,探索因地制宜选择宜居、宜业、宜游“三条路径”,强化区统筹、镇负责、村组织、户主体“四级联动”,实现“方寸地”变“增收园”、“废弃房”变“聚宝盆”、“旧小院”变“后花园”、“小业态”变“大产业”、“小作坊”变“大车间”“五个转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目前,榆阳区业态繁多的伙场庭院经济正在成为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伙场庭院经济示范户户均收入增幅比一般户高5000元以上,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更让群众在家里就可畅享伙场庭院经济带来的成果。
  种养提质增效——“方寸地”变“增收园”
  “别看这个院子小,辣椒、黄瓜、玉米、葡萄……能种十几种作物,一年算下来有几千元的收入。”据古塔镇古塔新村村民徐海林介绍,近年来,村里鼓励村民有效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种植花卉、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收获后吃不完的果蔬可以分送给亲朋好友,还能拿去售卖。
  为了发展庭院经济,古塔镇在古塔新村杭庄小组率先试点,给每家每户安装生活污水处理和雨水收集设施,满足了院内瓜果蔬菜和村里集体果园的灌溉需求。“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徐海林拧开小院菜地里的雨污水管道阀门,水汩汩涌出。
  近年来,榆阳区以“4+2+X”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为基础,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思路,在全区发展伙场庭院经济种养殖户6.7万户,伙场庭院经济收益占群众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0%以上。
  资产盘活利用——“废弃房”变“聚宝盆”
  在青云镇郑家川村“栖心川上”窑洞民宿,一处处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窑洞院落别具一格。2021年起,郑家川村以“村集体统一流转+集体一体打造+经营户经营”的模式,依照“传承陕北风俗、留住老家记忆、体验田园生活、实现农旅康养度假”的思路,全力打造体验型民宿。
  “目前,村里已经打造了35个院落308孔窑洞,通过盘活闲置的资源发展庭院经济,不仅吸引了大量人才回乡发展,还吸引了社会资本、资金的投资,给村民直接带来的流转收益接近100万元,吸纳就业岗位300多个。”郑家川村党支部书记郑志雄表示,村民有了更多就业机会和致富门路,可以在家门口实现持续收益。
  除了郑家川“栖心川上”,尤家湾“黄土人家”“拾光草堂”原生态民宿集群,朱寨村、王岗畔村等民宿集中村也应运而生。榆阳区正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全面启动古村落、旧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南部6个乡镇全域实施废弃窑洞改造,民宿经济让废弃窑洞焕发生机,带动群众户均增收近6000元。
  环境整治提升——“旧小院”变“后花园”
  “伙场”是榆阳区北部风沙草滩区农户对房前屋后空闲地的俗称,也叫伙盘。这块自留地看似不大,但一度成为北草地环境卫生整治的难点、乡村治理的焦点、邻里关系的堵点。
  为了将这些“弱点”变成“亮点”,榆阳区坚持把发展伙场庭院经济和生态宜居结合起来,按照“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要求,全方位开展“乡村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