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伍达:大道无垠
著名的藏商邦达昌所在地。毛尼村更是在214国道旁边,交通极其便利,而且村民一直有经商的习惯,所以市场化程度相对高一些,思想也比较活跃。”徐伍达在村子里能明显感觉到,由于村民外出务工经商的比较多,对外来新鲜事物易于接受。
2012年10月15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昌都工作会议,确定打造藏东经济强区。要求加大改善昌都地区的民生条件,并对发展当地教育、医疗、社保、扶贫、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给予大力支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芒康县各个村的驻村工作队在农牧区开展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藏东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驻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筑牢反分裂斗争的根基,对群众开展新旧西藏对比与感恩教育。”在毛尼村驻村半年时间里,徐伍达和同事在将贫困人口的识别程序纳入信息管理的同时,还要依靠各项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以及社科院的各项支持,想办法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提高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毛尼村村民实现了松茸、木耳以及藏药材的增收,但接着又出现销售不畅的问题。当时电商经济还没有现在这么活跃,驻村工作队就申请30多万元援藏资金,为村上购买了烘干机。徐伍达离开毛尼村的时候,烘干机已经开始为村民提供服务,驻村工作队还协助村子在村委会的边上建起了松茸交易市场。
从藏西到藏东的两次驻村扶贫经历,让徐伍达对西藏贫困问题有了较深的理解,也为他八年后撰写《藏东地区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变迁》一文提供了最基础的调研依据。
一份提案带来的效应
在2021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大会上,徐伍达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在徐伍达看来,他获得这个荣誉,主要缘于他的理论贡献。“通俗地说,就是完成了西藏脱贫攻坚工作的公共表达问题。”据徐伍达介绍,全国获此奖项的1981人中,社科院系统只有两位获奖者,另一位来自新疆社科院。
2021年7月,作为西藏社会科学院的献礼丛书,徐伍达主编出版了《摆脱贫困全面小康:西藏脱贫攻坚论文精选》一书,这也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暨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系列丛书之一。这本书中收录了从2009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各个领域专家学者围绕西藏农村贫困问题形成的调研报告和对策建议,其中包括徐伍达的多篇论文和调研报告。
“我们社科人主要的职责与任务,就是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在谈及自己的理论贡献时,徐伍达重点提及2015年自己参与的一份多人共同调研后递交给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交的决策建议。
其实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迹可循。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徐伍达就发表了多篇研究西藏贫困问题的调研报告与学术论文,引起多方关注。2015年春,他被抽调到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开始对全区的贫困问题做系统的调研。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大地震,徐伍达正在调研的地方,刚好就在震中。当时,他随自治区政府研究室的调研小组来到日喀则市定日县珠峰大本营附近的农村调研,地震突然发生了,好在大家都安然无恙。随后,调研小组又选取了日喀则市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即定结县西南部靠近中尼边境的陈塘镇。陈塘镇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尔巴人聚居区,他们在这里主要调研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西藏自治区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全区74个县区都整体处于深度贫困。据徐伍达介绍,从2001年开始,政府就开展了多轮扶贫工作,比如整村、整乡推进,还有通过扶贫政策与低保相结合的双轮驱动,让百万牧民越过了当时确定的帮扶线。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又实行了新农村建设,给低收入群体与贫困户加固筑防,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
调研小组选取不同的乡镇和村庄进行调查,发现各个村子都在搞新农村建设,但其中却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各部门的扶贫资源不聚集。“农、牧、水利等与农村扶贫相关的部门,各管一头,完全就是‘九龙治水’。看起来都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但是各个部门的资源零碎而分散,撒胡椒面一样。而各个乡镇村庄也因这些分散的扶贫助农资源要求各不相同,搞得疲于应对不知所措。”徐伍达说,在调研小组的几次开会讨论中,大家形成一个共识:“行政资源不聚集就导致了各种要素配置存在一些偏差和低效率,也就是通常所讲的靶向性不明确。”调研小组最后提出,应当采取成立作战指挥部这一方式,解决现有问题。有了指挥部,能把所有的涉农资源聚合在一起,相应配套的资金直接划到县,既解决了行政效能问题,也避免了蛋糕随便切的问题。
调研小组回到拉萨后,立即给自治区党委、政府起草了一份调研决策建议,提议在全区通过指挥部的形式,将所有涉及扶贫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有效地投入到
2012年10月15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昌都工作会议,确定打造藏东经济强区。要求加大改善昌都地区的民生条件,并对发展当地教育、医疗、社保、扶贫、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给予大力支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芒康县各个村的驻村工作队在农牧区开展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藏东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驻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筑牢反分裂斗争的根基,对群众开展新旧西藏对比与感恩教育。”在毛尼村驻村半年时间里,徐伍达和同事在将贫困人口的识别程序纳入信息管理的同时,还要依靠各项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以及社科院的各项支持,想办法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提高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毛尼村村民实现了松茸、木耳以及藏药材的增收,但接着又出现销售不畅的问题。当时电商经济还没有现在这么活跃,驻村工作队就申请30多万元援藏资金,为村上购买了烘干机。徐伍达离开毛尼村的时候,烘干机已经开始为村民提供服务,驻村工作队还协助村子在村委会的边上建起了松茸交易市场。
从藏西到藏东的两次驻村扶贫经历,让徐伍达对西藏贫困问题有了较深的理解,也为他八年后撰写《藏东地区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变迁》一文提供了最基础的调研依据。
一份提案带来的效应
在2021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大会上,徐伍达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在徐伍达看来,他获得这个荣誉,主要缘于他的理论贡献。“通俗地说,就是完成了西藏脱贫攻坚工作的公共表达问题。”据徐伍达介绍,全国获此奖项的1981人中,社科院系统只有两位获奖者,另一位来自新疆社科院。
2021年7月,作为西藏社会科学院的献礼丛书,徐伍达主编出版了《摆脱贫困全面小康:西藏脱贫攻坚论文精选》一书,这也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暨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系列丛书之一。这本书中收录了从2009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各个领域专家学者围绕西藏农村贫困问题形成的调研报告和对策建议,其中包括徐伍达的多篇论文和调研报告。
“我们社科人主要的职责与任务,就是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在谈及自己的理论贡献时,徐伍达重点提及2015年自己参与的一份多人共同调研后递交给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交的决策建议。
其实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迹可循。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徐伍达就发表了多篇研究西藏贫困问题的调研报告与学术论文,引起多方关注。2015年春,他被抽调到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开始对全区的贫困问题做系统的调研。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大地震,徐伍达正在调研的地方,刚好就在震中。当时,他随自治区政府研究室的调研小组来到日喀则市定日县珠峰大本营附近的农村调研,地震突然发生了,好在大家都安然无恙。随后,调研小组又选取了日喀则市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即定结县西南部靠近中尼边境的陈塘镇。陈塘镇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尔巴人聚居区,他们在这里主要调研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西藏自治区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全区74个县区都整体处于深度贫困。据徐伍达介绍,从2001年开始,政府就开展了多轮扶贫工作,比如整村、整乡推进,还有通过扶贫政策与低保相结合的双轮驱动,让百万牧民越过了当时确定的帮扶线。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又实行了新农村建设,给低收入群体与贫困户加固筑防,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
调研小组选取不同的乡镇和村庄进行调查,发现各个村子都在搞新农村建设,但其中却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各部门的扶贫资源不聚集。“农、牧、水利等与农村扶贫相关的部门,各管一头,完全就是‘九龙治水’。看起来都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但是各个部门的资源零碎而分散,撒胡椒面一样。而各个乡镇村庄也因这些分散的扶贫助农资源要求各不相同,搞得疲于应对不知所措。”徐伍达说,在调研小组的几次开会讨论中,大家形成一个共识:“行政资源不聚集就导致了各种要素配置存在一些偏差和低效率,也就是通常所讲的靶向性不明确。”调研小组最后提出,应当采取成立作战指挥部这一方式,解决现有问题。有了指挥部,能把所有的涉农资源聚合在一起,相应配套的资金直接划到县,既解决了行政效能问题,也避免了蛋糕随便切的问题。
调研小组回到拉萨后,立即给自治区党委、政府起草了一份调研决策建议,提议在全区通过指挥部的形式,将所有涉及扶贫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有效地投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