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7版
徐伍达:大道无垠
    徐伍达接受采访

乡镇很多超市一样,都在成都寻找一个固定代收点,去成都进货的时候,就帮附近的村民们将购买的物品带回芒康,只收一点跨省的手续费,这样就解决了西藏网购不包邮的问题。村里的农副产品也通过这样的方法,解决了网络销售的问题。而且京东、阿里等电商在一些大的乡镇也布局了网点。与内地农村一样,这里的土特产网络销售通道已经打通。
  徐伍达还发现,不管是毛尼村还是加嘎村,基础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各个自然村的主要道路全都硬化,村民饮水不仅安全而且便捷;手机4G信号也覆盖了绝大部分的自然村,只有个别相对偏远的放牧点因为高山阻挡还有一些信号盲区。
  十年后,徐伍达带着工作队再次来到帮达驻村,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乡村振兴。“核心任务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个方面实现乡村振兴。”
  经过一段时间走访调查,徐伍达了解到,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依然不多。他觉得,这其中有自然环境的原因,也与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这个仅有1198人的村庄,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村里的富裕群体都搬到城镇居住,年轻人都到城里务工去了,剩下的800多人,不仅年纪大,文化程度低,而且大多思想比较守旧。
  “这就引出三大问题:为什么要搞乡村振兴?谁来振兴?振兴的主体是谁?”这也是徐伍达给自己出的研究课题。
  如何让加嘎村村民增收?徐伍达和驻村工作队提议村民种树,因为种树政府是有补贴的,而且有利于发展生态经济。但是,村委会和村民们担心种树会把土地圈起来,这样牲畜就过不去了。于是,这个提议就不了了之。
  徐伍达经常反省,工作队的设想与村民意愿的距离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有些看似不错的规划,却成了村民们眼中的“天真想法”?他说,这就是为什么自己一直强调要有扎根理论。“如果不因地制宜,你的想法再好也做不下去,村民们既不支持,更不愿意加入其中。”
  2023年5月,徐伍达与工作队结束一年的驻村工作返回单位,他也带回了对乡村振兴的更多思考。其中一个思考是城乡融合方面的,他正在写成对策建议。
  这次驻村,徐伍达还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年各个村长期派驻工作队,间接地导致了乡村干部综合能力偏弱。村干部工作主动性不强,什么事都想交给驻村工作队代办。”在他看来,乡村要振兴,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要为村级组织培育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
  同时,徐伍达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这不是投入一些现代化设备,搞了现代产业,打通了交通就能实现的。比如现在农牧区的年轻一代也和内地的年轻人一样,看短视频、网购,但他们是否真的已经融入外部的现代社会?”在他看来,如果乡村人的思想、人的教育、人的素质达不到现代化水平,“即使把高铁修到家门口,他仍然会选择骑马!”
  虽然已经是研究员,还担任西藏民族大学兼职导师和西藏农牧学院农村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外指导老师,但徐伍达还是决定再去读博士。对这样的选择,徐伍的解释是“主要还是为了个人学术上的提升。”他觉得自己需要静下心来,对这些年在基层调研遇到的问题,还有学术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通过导师的引导,能够给予系统性的整理和疏解。
  “我今后的研究方向,会更倾向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从书本中抽离出来,从理论走向实践,通过实践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徐伍达说,他这次申请的是定向博士研究生,毕业以后还是要回到西藏的。
  多年前,徐伍达就确定了自己的研究目标,那就是致力于为西藏贫困问题寻找到解决之道。如今,为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农牧民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寻找方向,又成了他继续学术深造的动力。
  这样的徐伍达,颇有些古代名士的风范: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特别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