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0版
与瓦铺村相识的第一个十年
    中小学生“感悟红色精神”主题教育

开发表了调研文章《村落文化资源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影响——以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为例》。2022年,驻村工作队与瓦铺村一道系统整理了盐丝古道、古寨古树、文物古迹、传统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户档资料,梳理瓦铺历史文脉,组织编写完成了《瓦铺村志》。这本村志详细记录了瓦铺村的村史变迁、风土人情,展现了瓦铺村的特色文化和精神风貌。
  (三)用心用情关注下一代的教育成长
  驻村干部眼中的点滴“小事”,会成为当地村民心中念念不忘的暖心善举。于宁锴说,“从帮助村民的一件件小事,再到解决贫困的一项项措施,办好为民实事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用心去做了就是有意义的,这趟驻村就没白来。”
  下一代是瓦铺村的希望和明天,瓦铺驻村工作队聚焦留守群体的健康成长和生活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贫困,远比物质贫困更需要引起重视。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不仅要解决物质脱贫,更要解决精神脱贫,不仅要保护好自然生态,更要呵护好心灵生态,要用爱筑牢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防护堤,让他们在关爱下树立信心,拥有梦想,更好地融入社会。”孙昉谈到留守儿童关心关怀工作时这样说。
  驻村工作队通过积极联系慈善机构、公益组织以及社会帮扶力量等为乡村小学捐赠书包、文具、图书、体育器材、衣帽等,邀请英语培训机构、机器人教育机构等给村里的儿童开展互动教学等支教活动,组织开展校际、文化机构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营造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持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2018年的那个夏天,瓦铺村有3名贫困家庭的孩子陆续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但迫于经济压力都准备选择放弃。关注到这件事的驻村队员王保国和王宝坤心急如焚,在周梅组织的学费募捐活动中,他们用捐款的实际行动默默支持着3名学子顺利进入高校的梦想,以助推教育脱贫的方式在平凡处做着并不平凡的工作。他们还自掏腰包给当时住在山顶的贫困户买水管,从山底下扛上去,解决他们的吃水问题。
  驻村队员杨建斌曾当过兵,来到瓦铺村,经过多次入户走访,他被贫困户的生活窘境深深触动。他时常提醒自己,要全心全意、尽其所能地改善瓦铺村群众的生活境况,有一分热就要发出一分光。在杨建斌心里,瓦铺村就是他的家,帮助家人脱贫是他的“分内事”。他耐心辅导驻地附近的留守儿童学业,送腿脚不便的老人赶集、看病等,还自备理发工具,成为村民口中那个积极阳光、随叫随到的瓦铺村义务专职理发师。2020年,他帮扶的10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并顺利实现创业就业。
  同时,驻村工作队面向青少年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组织了“参观抗战老兵展览馆·感悟红色精神”主题教育、“知村史、爱家乡”村史学习等文化活动,让年轻一代在红色历史、瓦铺村史中感悟瓦铺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产 业
  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之一都是推进产业发展。对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来说,产业怎么发展、发展什么产业?每一任驻村书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遗余力抓机会、找突破。从食用菌、油葵、生态养殖、核桃种植等,再到发展清酒产业、培育和引进高产高效设施农业和魔芋产业基地。从探索调研,实践求证,再到历经市场检验,建成一定规模,从中找到真正适合瓦铺村村情并能持续发展下去的产业,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一)从清酒自饮到清酒产品
  瓦铺村家家户户都会烤酒自饮,一家一户的年均产量约1000斤左右。山上的柿子、野刺梨等都是绝佳的酿酒原料,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原料就是甜杆,也叫甜高粱。孙昉关注到了清酒,在调研其作为村上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和前景后,为清酒在瓦铺从自饮到产业的蝶变开了头。他提出并坚信“只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富硒特产发展成富民商品,才能带动困难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他以发展清酒产业、推广富硒老玉米为突破,鼓与呼、起而行,使强村富民的产业发展之路在瓦铺村起步前行。
  2016年10月,瓦铺村被西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