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8版
加快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探析
平台”,实现动态数据信息共享。充分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筛查预警体系。完善县、镇、村三级网络动态管理机制,县级利用农村低收入人口“云平台”发布监测筛查预警信息,镇、村两级接收信息、核实。
  (三)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精准分类帮扶机制
  一是构建以收入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差异化帮扶机制。将收入由低到高划分为农村特困人口、农村低保人口、边缘人口(含不稳定农村低收入人口)三个层次。农村特困人口以国家为主实行集体供养;农村低保人口在提高低保标准基础上,重点以行业政策帮扶为主;边缘人口按照需求在资金、就业、技术等方面开展重点帮扶。二是结合甘肃农村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组来看,人均收支大于1的农户仅占20%,可参照消费支出类型开展差异化帮扶政策。三是依据劳动力、内生动力等指标,按照不同需求要素,开展绣花针式的精准高效帮扶政策。四是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5]完善“以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持续深化拓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全力推进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多元化、异质性需求的精准化、实效化帮扶工作,
  (四)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社会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尽量达到与农村人均收入增速同步。健全多元化农村救助机制。按照农村低收入人口需求,扩大救助范围,提高兜底保障能力,减轻低收入群体生活负担。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教育、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鼓励“社会力量+商业保险”新模式拓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形成农村低收入人口社会保障“大合力”。
  (五)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产业发展机制
  一是做精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实施优势产业提档升级行动,推进从生产到销售的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全力打造“甘”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同时,践行先进带后进,先富带动群体发展优势产业,[6]持续增加农村低收入人口收入。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深挖农村潜在价值,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实际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具有潜在价值的特色产业。三是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村低收入人口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用好提高贷款额度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采取“党支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村低收入人口”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产业,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受益。此外,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面推进强县域促乡镇带农村发展,助力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共同富裕。
  (六)健全激励农村低收入人口内生动力机制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持续抓好理论宣讲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帮扶政策等,让群众提高党的政策知晓率,让党的好声音和关怀传递到群众心坎里,增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开展知识技能培训。根据农村低收入人口诉求,建立“缺什么,补什么”差异化培训机制,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真正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三是开展网络培训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开展农民夜校等培训,及时为群众提供技术助力,发挥“小课堂”“大作用”。四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村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提升乡风文明“软实力”,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树文明新风,树立文明新风尚。同时,注重宣传身边先进典型,提振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精气神,激发自力更生斗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02-26(002)。
  [2]《中国这十年甘肃取得六大发展成就》,载《甘肃日报》,2022-08-21(003)。
  [3]高杨、徐加玉、柴恭静:《面向共同富裕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治理转型与路径选择》,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3-72页。
  [4]王浩、常钦、郁静娴:《乡村振兴绘就新图景》,载《人民日报》,2023-08-10(001)。
  [5]汪三贵、周诗凯:《构建过渡期后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脱贫攻坚的经验与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的启示》,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19+205页。
  [6]李实、史新杰、陶彦君、于书恒:《以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为抓手促进共同富裕:重点、难点与政策建议》,载《农业经济问题》,2023(2):4-19页。
  作者简介
  徐吉宏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及地理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