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3版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研究
周 蕊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民族凝聚人心、汇聚共识的重要精神源泉,也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点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基础。“两创”赋能乡村振兴,要深刻理解其政治、经济、人文价值,坚守以人为本、党的领导、系统思维的实践原则,通过增强文化认同、保护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激发数字文化活力等实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发展的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1]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底色和根基,加强对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的研究和阐释,挖掘其内涵和精髓,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文化支撑和思想资源,促进乡村跨越式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一)政治价值:促进乡村治理稳定有序
  “两创”为乡村治理提供深刻的价值观念和柔性的管理方法,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精神支撑。“天人合一”“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生态理念可与农业绿色生产、乡村建设相结合,促进乡村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亲仁善邻”的社会人情能够激活邻里道德认同感与集体归属感,实现聚合人心、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美好共识。“士大夫居乡者为绅”的乡贤文化在调解乡民矛盾、风习教化、维持社会平衡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作用,新时代推进乡贤文化和乡村治理有机联合,以乡土乡情为纽带有效促进公序良俗的生成,夯实乡村治理的安稳基石。
  (二)经济价值: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
  乡村振兴首要是产业振兴,“两创”为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筑牢底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独特的精神标识,更是乡村产业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数字技术解码重构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乡村振兴智慧滋养和技术保障。借助农耕文化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和基地建设,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园区,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有利于带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品牌,有助于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深入挖掘乡村“互联网+文旅”潜力,合理运用营销手段,依托互联网平台储存和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特色文创产品和非遗成果,有利于打造颇具市场竞争力的乡村产业,促进乡村产业优化升级。
  (三)人文价值:助力乡村文明乡风建设
  乡土凝结着乡情乡愁,也积淀着丰厚的文明理念。“两创”内蕴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全面融入乡风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为乡村振兴淬炼强大精神力量。长效化推进道德模范、五好家庭、文明社区等评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融入民谣戏曲、古风舞蹈、绘画剪纸等传统文化中,广泛开展“崇德重义、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先进文化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涵养乡村良好风尚。注重民俗节庆传承和弘扬,发挥其铭记历史、激励群众的独特优势,在本身特有的礼俗规约基础之上,创新符号化的文化表达,强化村民对本土文化心理认同,有利于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用好平台载体,引领移风易俗、倡树新风,打造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习强国线下空间”,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有利于培育风清气正、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原则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