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4版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研究
是真正的英雄。”[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精髓已随时代发展为“人民至上”的理念遵循。“两创”要坚持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创造精神,助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一方面,要充分反映民意,满足民情所需。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群众几千年的实践结晶,“两创”是为了让其更好服务人民群众。要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出发,丰富文化供给,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例如开展喜闻乐见的文艺巡演、剧目巡演,切实提升群众对“两创”获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激发创造活力。“两创”赋能乡村振兴要立足基层群众实际,从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创意及新延伸中汲取灵感,推动各领域“文化+”,不断总结群众文化建设新经验,健全乡村文化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驱动力。
  (二)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两创”赋能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以身作则发挥带头作用,争做移风易俗的引领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要积极宣传无神论,开展反对传统陋习和封建迷信的活动,帮助村民树立崇尚科学、摒弃封建礼教的意识,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建树立旗,以优良的党风正政风、促乡风、带民风。另一方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管理和服务能力,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使其转化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内生动力。紧紧围绕过硬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坚持理念创新、方式创新、路径创新,着力增强党支部落实文化宣传工作,履行好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践行“两创”的职责,为乡村振兴凝聚领导力量。
  (三)坚持系统思维
  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3]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在乡村历史遗址、传统节庆、民俗技艺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彰显。一方面,要坚持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让乡井人情、乡风乡韵再度增添时代光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是“两创”赋能乡村振兴的中心要义。要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蕴,用符合时代需求的方式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多元性呈现、艺术性表达。另一方面,要坚持保护与传承相结合。要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对传统村落、乡村特色风貌的保护力度;持续推动创新发展,围绕乡村发展目标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缔造一批兼具农耕文明特点与时代特征的“两创”工程,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增强乡村文化认同
  “两创”赋能乡村振兴首要的就是要增强乡村文化认同。乡村文化认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内含着反思、开悟之意,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领会和接纳,并生发出坚决的行事旨意。
  首先,营造乡村社会文化环境。通过电视广播、短视频、直播平台等媒介,开发富有乡村特色和正能量的“两创”传播产品,使农村群众充分感受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维系农民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增进“两创”深度融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合理利用农村公共空间,坚持文化“搭台”,农民唱主角,开展“村晚”“村BA”“村超”等群众性文化活动。[4]推动非遗展示馆、传习所、农家书屋等遍布美丽乡村,丰盈群众的精神世界,提高乡村居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打造浸润人心的乡村课堂,大力宣传农民研习“两创”的重要意义。开展符合当地特色的技能培训,在扶持传统技艺的同时催生新的劳动生产方式,提升当地农民的文化认同感,促进经济和文化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推进“两创”与校园学科建设相结合,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深邃博大,知晓优秀传统文化在启迪心智、涵养品德的陶冶角色,培养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奋斗方向。
  (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5]“两创”赋能乡村振兴,深入挖掘乡村文化遗产是基础。广袤的乡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蕴含着多元的文化宝藏。乡村振兴只有不断强化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能焕发出可持续发展生机。
  首先,健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随着经济加速发展和城镇化加快推进,部分农业文化遗产面临被破坏和遗忘风险。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完善保护传承的管理机制。一方面,成立乡村保护理事会,健全乡村文化遗产监测制度,加强各地区常态化巡视,统筹预防与保护,筑牢文化遗产安全底线。另一方面,加强多元主体良性互动。乡村文化遗产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教育科研、休闲旅游等多重价值,其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涉及多个主体。各地要坚持党的领导、政府协调、村民参与、法律保障、各相关部门配合于一体的保护管理机制,同步推进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进程。